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AI 深耕教育現場:創新與挑戰並行

AI 深耕教育現場:創新與挑戰並行

AI在教育領域的崛起正在改變教學現場的每一個細節,但隨著技術愈發深入課堂,從單純的創新轉向「有意圖的應用」,也讓教育者與決策者面臨前所未見的抉擇與挑戰。

AI技術帶來的最大改變之一,是顯著提升教學與行政工作的效率。教師可以善用各種AI工具,從備課、製作教材到批改作業,自動化流程快速解決繁瑣事務,甚至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給予更細緻的個別化回饋。這使教師得以將精力更多投射在課堂互動,以及學生能力培養的核心任務。AI已逐漸躍升為教學流程中的關鍵成員,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

然而,新問題也隨之浮現。許多現行AI工具原本並非專為教育設計,而是來自其他領域「轉用」到校園,結果容易出現與課綱脫節、評量失準等情況。部分教師在操作AI時,甚至可能無意間選擇了違背教學理念的內容,加劇學生的學習落差。最具爭議的莫過於AI對學術誠信的衝擊——英國2023至2024學年,有近七千起確定的AI作弊案件,創下新高,顯示傳統的防弊手段已經跟不上科技變化。AI代寫工具的泛濫,更讓學生失去親自動手、修正錯誤及培養思辨能力的機會,削弱核心素養。

對此,全球各地政府正積極尋求對策。英國投入巨資建立AI教育資料庫,鼓勵在地新創團隊開發符合教學現場需要的AI工具,同時強調教師在判斷與人際互動上的無可取代。美國則奉行「以課程為本」原則,要求AI內容必須符合州課綱標準、經過教師嚴格審核才能使用,確保教學品質並防止工具取代教育本質。

但市場與現場的落差仍持續擴大。資源豐富的學生能靈活運用AI助學,形成技術上的優勢,反觀較弱勢學生則容易一味依賴標準答案,忽略批判與思辨。這潛在地拉大了認知階級差距,讓AI成為新型態的學習門檻。

教育工作者如今進退兩難:是全面禁用AI,抑或信賴技術與學生自主?事實證明,簡單的禁止或依賴偵測工具,難以真正解決問題,反而還可能造成信任危機。

如何在「技術創新」與「教育價值」之間取得平衡,特別仰賴教育體系是否能夠建立起以人為本,強調能力與價值導向的AI應用架構。唯有如此,AI才不會成為隔閡師生的「第三者」,而是真正的學習伙伴,協助教師啟發學生潛能,推動教育向前。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