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AI衝擊下的新聞產業轉型

AI衝擊下的新聞產業轉型

在網際網路高度普及的現今社會,數位新聞逐步取代了傳統以廣告與訂閱為核心收入來源的紙本出版。然而,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生成式AI與自動化資訊摘要技術的應用,再次為新聞業帶來重大衝擊。近期AI搜尋工具的興起,特別是Google所推出的「AI Overviews」與「AI Mode」,正顛覆用戶過去仰賴原始網站獲取新聞的習慣。

以往使用者欲查找新聞內容時,多半會點擊新聞網站的連結深入閱讀。如今,AI工具可直接以聊天機器人方式給出完整的答案,節省了讀者搜尋與整理資訊的時間。對使用者而言,這無疑是一項便利,但對新聞產業卻造成巨大負面影響。有機搜尋流量的大幅減少,直接衝擊網站的廣告曝光與營收。根據網站統計服務SimilarWeb的數據,近年來西方主要新聞平台的有機流量跌幅明顯。例如,《哈芬登郵報》、《華盛頓郵報》等著名平台在三年內的搜尋流量近乎腰斬;財經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單在今年4月的流量較2022年同期暴跌55%,導致公司不得不裁員自救。

媒體產業普遍意識到,AI與搜尋工具的演化已將新聞業帶入「後搜尋時代」,傳統依賴搜尋引擎導流的模式逐漸失靈。許多大型媒體正積極尋求解方,從根本上調整經營策略。例如,不再單純依賴廣告分潤與網站點擊,轉向加強與讀者的直接互動。部分媒體擴增了自有應用程式的功能、推出主題活動、甚至加碼紙本發行量,以形塑更為緊密的品牌讀者關係。對於新一代讀者而言,建立訂閱制服務、會員專屬內容也逐漸成為財源多角化的選項。

法律手段也是守護新聞內容的其中一環。面對AI工具在未經授權下抓取與整理內容,新聞機構開始訴諸司法,要求科技公司尊重知識產權。如多家大型媒體對生成式AI平台及相關新創企業提起法律訴訟,爭取應得利益與內容保護,這已成新聞產業策略上的新常態。

在流量快速流失、收入日益分散的競爭環境下,新聞業者須積極轉型,尋求全新經營思維。唯有不斷創新、主動面對技術挑戰,媒體才能在AI崛起、資訊極速流通的時代,維持自身價值並持續發揮監督與報導的社會功能。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