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來襲:新聞產業於搜尋流量消逝下的突圍與思索
在數位浪潮席捲全球的時代,新聞產業的經營模式已數度轉型。伴隨網路普及,數位新聞曾取代廣告與訂閱為主的紙本媒體,如今,人工智慧推波助瀾,新聞業再次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近期,Google推出「AI Overviews」及「AI Mode」等人工智慧工具,極大改變使用者搜尋行為,新聞產業因應而生的新挑戰,引發各界關注。
這些AI驅動的功能讓使用者可以直接於搜尋頁面獲得答案,無需點擊進入原始新聞網站。結果,提供內容的新聞平台不僅流量驟減,重要的廣告收入與訂閱成長也陷入困境。根據相關網路數據分析顯示,近三年來,幾家全球知名新聞網站的有機搜尋流量大幅下滑,高達五到六成的跌幅頗為常見。例如,國際財經媒體Business Insider於今年四月的流量相比2022年同期驟減55%,導致公司不得不大規模裁員。另一家重量級媒體的負責人在內部信坦言,Google所帶來的流量很可能會接近歸零,如何轉型已成為生存關鍵。
面對「不用點連結就能獲得資訊」的新時代,新聞機構紛紛尋覓多元化經營模式。部分媒體努力擴展自有應用程式、重啟紙本發行,甚至舉辦各類實體與線上活動,積極與讀者深化聯繫。也有機構強化會員訂閱服務,致力建立直接觸達讀者的管道。儘管如此,整體推薦流量下降的趨勢尚未扭轉,業界憂心「後搜尋時代」的產業生態恐將愈趨嚴峻。
除了調整商業策略,不少新聞媒體開始尋求以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內容權益。如部分大型媒體已就AI公司未經授權使用新聞內容一事提出告訴,試圖在快速變動的數位環境下,為內容創作者爭取應有利益。此外,也有學者及產業人士呼籲,應建立「媒體議價制度」,並推動具體立法,確認新聞內容的價值,避免新聞業態逐步瓦解。
隨著AI技術日益成熟,新聞傳播模式必須不斷創新。新聞單位除了積極回應技術帶來的變革,與讀者建立更緊密連結外,產業與政府層面的制度建構亦刻不容緩。無論最終解方為何,在資訊碎片化、內容取得管道多元的當下,新聞業如何在AI當道的浪濤中穩住腳步、找到新的價值定位,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