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搜尋衝擊新聞產業
隨著網路時代日益普及,紙本出版憑藉廣告與訂閱維持營運的時代逐漸遠去,數位新聞成為主流。而近年AI技術的飛速進展,更對新聞產業帶來新一波劇烈衝擊。近期Google推出的AI搜尋功能,徹底改變了用戶瀏覽資訊的方式,也讓全球新聞媒體出現前所未有的挑戰。
Google的新AI工具,例如「AI Overviews」和「AI Mode」,主打使用者不必點擊連結即可獲得完整、聊天機器人型態的答案。這種設計有效提升了搜尋體驗,卻同時導致原有新聞網站的流量顯著下滑。根據市場調查公司Similarweb的數據,過去三年,包括《哈芬登郵報》、《華盛頓郵報》在內的多家媒體網站有機搜尋流量幾乎腰斬。一些依賴線上流量的財經媒體,像是《Business Insider》,更在今年四月見到流量相較2022年同期劇減55%。流量下跌不僅重創營收,也進一步引發裁員潮和公司經營壓力。
新聞業者對這類趨勢充滿警覺。部分媒體高層直言:「Google流量可能降至接近零,我們必須快速應變轉型。」面對降低的點擊率,不少新聞媒體採取多元策略積極自救,例如優化自家App、推動紙本發行量回升,舉辦實體活動,拉近與讀者的關係。另外,也有媒體選擇向過去被忽視的讀者群重新招手,開發新的收入來源,試圖搶佔「後搜尋時代」先機。
除了經營模式革新,法律戰線也逐漸拉開。部分知名媒體發起訴訟,控告AI企業在未經授權情況下大量抓取內容。這說明新聞業者已警覺到,僅依賴流量和廣告早已不足維持永續發展,保護內容和品牌價值成為核心議題。目前新聞訂閱、會員制和活動服務,被視為業界未來主要生存模式。
不只是台灣,全球媒體都在關注類似挑戰。許多學者、產業代表呼籲政府儘速訂立相關法規,建立「媒體議價制度」,讓新聞價值獲得實質保障。如果產業長期受壓,新聞業將面臨進一步衰退,不利於資訊多元與社會民主發展。
綜觀現況,AI搜尋雖然便利了使用者,也讓資訊取得更加即時,但相對地,新聞產業必須重新思考與讀者及平台的關係。可以預見,隨著技術進步,媒體將持續探索內容變現及與讀者直接連結的更多可能性。未來新聞消費型態,或將展開全新篇章。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