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科技突飛猛進,2030有望超越美國成全球最大市場
亞洲金融科技發展加速 2030年將超越美國成全球最大市場
根據多方觀察與產業分析,2030年亞洲有望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金融科技市場。在相關論壇中,專家指出,亞洲金融科技之所以能快速發展,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亞洲龐大的人口基數,超過全球總人口的60%;其次,成長中的中產階級和明顯年輕化的人口結構,許多國家的中位年齡甚至不到30歲;第三,智能手機高度普及,讓數位金融服務能夠迅速拓展,以更普惠的方式滲透至各個角落。
當前數位普惠金融已經成為產業關注的核心趨勢。過去亞洲多數地區存在大批無銀行帳戶人口,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數位金融服務逐漸覆蓋至這些原本被排除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的族群。中國在這波浪潮中地位尤其突出,數字人民幣於支付領域已大量流通,並與多個東協國家簽訂跨境支付合作協議,金融科技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幾近實現無現金社會。
香港則憑藉中國的強大支援,在數字貨幣與美元穩定幣競爭下,展現重塑亞洲金融中心的強烈企圖心。至於印度,目前已晉升全球第三大金融科技聚集地,其UPI(統一支付介面)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數位支付平台,每日交易量突破百億。UPI不僅推廣至東南亞市場,更與中國的數字人民幣接通串連。新加坡採取不同策略,積極吸引金融科技公司設立據點,發展成區域實驗場域。
科技巨頭也嗅到這片市場的潛力,Google、Amazon、騰訊與阿里巴巴等紛紛搶進金融服務領域,已成為傳統金融機構的重要競爭對手。未來幾年,印度、印尼、菲律賓等高成長人口的市場將持續領跑亞洲金融科技發展,尤其印度預估將成為未來最大市場。菲律賓由於海外移工眾多,在跨境匯款解決方案方面增長快速;越南與馬來西亞則各自聚焦於普惠金融及伊斯蘭金融科技。
在基礎建設不足的同時,這些新興市場蘊含龐大商機。台灣擁有人才優勢、完整的供應鏈、政府推動支援,以及高金融普及率,有望在跨境支付與貿易金融領域發揮關鍵作用。然而,金融執照難取得、傳統銀行競爭強勁等挑戰,依然限制新創企業的成長動能。
展望未來三到五年,數位支付、監管沙盒環境、跨境支付需求均將大幅增長,純數位銀行全面商業化、AI信用評分及供應鏈區塊鏈應用逐漸成熟。加密貨幣無論在支付還是資產配置方面,勢將成為主流。建議打造區域性監管合作、國際標準接軌與數據流通,業者更需謹慎選擇進入市場與合作夥伴,把握亞洲金融科技市場的爆發性機會。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