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科技崛起加速 超越美國成全球最大市場指日可待
亞洲金融科技蓬勃發展,正加速超越美國,預計2030年將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專家指出,這股浪潮背後,有三大推動力:龐大人口基數,超過全球六成;中產階級與年輕人口結構,許多國家中位年齡不到30歲;以及智慧型手機的高度普及。這三大要素,讓數位金融服務不僅迅速普及,更形塑出嶄新的金融生態系。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亞洲地區的數位普惠金融成為顯著趨勢。以往許多地區無銀行帳戶的人數龐大,如今透過行動設備,數位金融服務迅速滲透,提升金融包容性。在細數各國發展時,專家特別強調中國的地位。目前,中國的數字人民幣已在支付領域普及,且與東協多國簽署跨境支付合作協議,朝向無現金社會邁進。同時,香港憑藉中國的支持,在數字人民幣與美元穩定幣競爭之下,全力爭取重塑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印度同樣成為國際關注焦點。作為全球第三大金融科技聚落,印度的UPI平台已躍升為世界最大數位支付平台,日交易量高達百億。印度亦積極推動UPI進軍東南亞,並嘗試與中國數字人民幣串連。新加坡則以開放與包容政策吸引金融科技公司落地,成為區域實驗場域。
此外,分析指出,傳統金融業正面臨科技巨頭強勢進軍。例如騰訊、阿里巴巴、Google、Facebook、Amazon等企業,已將金融服務納為重要發展方向,對銀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展望未來,專家預測,印度有望成為全球最大金融科技市場,印尼緊隨其後。菲律賓因海外移工眾多,在跨境匯款方案發展迅速。越南著力普惠金融,馬來西亞專注於伊斯蘭金融科技。亞洲新興市場基礎建設尚待加強,蘊藏巨大商機,金融科技公司可望在基礎建設提升中扮演重要角色。
對台灣而言,市場潛力同樣受到關注。國際間高度肯定台灣人才,結合完整供應鏈、政府支持及金融普及率,台灣有望在跨境支付及貿易金融領域取得優勢。不過,業者仍須面對取得金融執照的高門檻,以及本地傳統銀行競爭激烈的壓力。
未來三到五年,數位支付仍將是市場核心,監管沙盒有望更為普及,跨境支付需求持續升溫。純數位銀行預計全面商業化,AI技術將廣泛應用於信用評估,區塊鏈也會成為供應鏈管理的主流。加密貨幣無論是用於支付還是資產配置,發展趨勢已不可逆轉。
專家建議,為搶攻亞洲金融科技市場,應加快建立區域監管合作機制,推動標準與國際接軌,並完善監管沙盒與數據流通。對業者來說,「出海」成為必然選項,必須慎選市場、尋找合適合作夥伴,無論取得執照或技術合作,皆需審慎規劃,才能在下一波市場成長中搶得先機。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