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氣喘高峰 專家籲規律治療防惡化
梅雨季節將近,氣候劇烈變化也帶來氣喘患者的高峰期。近日,一名50歲男性的氣喘舊疾在天氣轉換時再次發作,情況嚴重到需要插管治療與葉克膜搶救,令人關注氣喘管理的重要性。專家指出,許多患者對於氣喘的認知仍停留在「不舒服時吸一口」短效緩解型吸入劑,但這種方式無法真正預防氣喘惡化,反而可能掩蓋病情,導致嚴重後果。
氣喘是一種慢性的呼吸道發炎疾病,臨床表現為反覆咳嗽、胸悶、氣促,甚至呼吸困難。據統計,台灣氣喘盛行率在成人中約為7.5%至11.5%,代表國內約有200萬名患者,其中嚴重型氣喘佔5%,預估患者高達10萬人。這群病人往往控制困難,且住院或急診風險較高。
有專家提醒,隨意自行購買短效緩解型吸入劑進行氣喘控制十分危險。該名重症患者平時習慣走進藥局購買緩解型吸入劑隨身備用,家中、車上共存放多支,但因長期缺乏抗發炎治療,未能妥善控制病情,最終演變成致命的嚴重氣喘。
根據近日發布的全台10家醫院、600名氣喘患者的治療控制普查,發現合併使用緩解型吸入劑的病人,在口服類固醇、急診及住院的比率明顯高於接受抗發炎長效治療的族群。更值得關注的是,單用緩解型吸入劑患者的口服類固醇使用率,幾乎是長效抗發炎治療患者的三倍,顯示單靠緩解藥物非長久之計。
專家強調,短效緩解型吸入劑僅適用於急性發作時的救急,無法解決慢性發炎問題。現行國際指引與最新治療建議,氣喘治療首重抗發炎策略,應搭配長效控制藥物從源頭減緩發炎,降低急診、住院與惡化的機率,並同時減低碳排放與醫療資源消耗。對於中重度或困難控制患者,可評估使用生物製劑針對發炎因子精準治療,減少類固醇長期副作用。
在臨床上,台灣嚴重型氣喘患者每年平均急性發作約1.4次,逾兩成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治療,但這也帶來骨質疏鬆、胃潰瘍等健康問題。調查顯示,生物製劑在台灣嚴重型氣喘患者中的使用率約三分之一。醫師建議,強化規律回診與準確用藥習慣,才能延緩病情惡化、改善肺功能,預防中度進展為重症。
民眾可以透過簡單口訣「咻、閉、久、哇」自我檢測氣喘發作的端倪——分別為咳嗽咻咻叫、胸口閉緊感、久咳不癒、反覆出現感冒症狀。一旦有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遵循醫囑進行長效抗發炎治療,讓氣喘遠離困擾。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