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國際觀的新定義:從知識堆疊到核心素養

國際觀的新定義:從知識堆疊到核心素養

對於「國際觀」的理解,許多人或許認為,只要經常關注國際新聞、認識世界各地時事,掌握國際大事如美國大選、烏俄戰爭等,就已具備國際觀。然而,真正的國際觀僅止於此嗎?實際上,專家指出,國際教育的深度與意義,遠超過單純認識世界事實,需要全新思維與教學模式的引導。

長期投入於多元文化、國際教育實踐與研究的劉美慧教授,根據多年觀察認為,許多學校國際教育仍停留於「點狀融入」──即在課程中偶爾穿插國際議題,讓學生淺嘗即止,缺乏全局的整合。例如,某節課可能介紹幾個國家的能源政策,又或者在介紹世界各國童玩的活動中,教師常困惑介紹幾個國家才「夠多」才合格。但這種知識堆疊容易淪為表面知識的拼貼,難以讓學生形成有機的核心理解。

面對資料爆炸、知識取得便利的時代,下一代需要的不僅是資訊記憶,而是能夠「超越事實表層」,學會篩選、判讀、組織資訊,把握知識的本質。劉美慧以「酪梨模型」比喻國際教育:外層的果皮只是事實,有如知識入門;「果肉」則是探究能力──如何提問、如何挖掘背後的脈絡與意義;最重要的是中央的「果核」,也就是核心概念的提煉與深刻理解。例如,童玩的教案重點不在於認識多少國家的童玩,而在於體會「文化的同質與異質」,從不同現象中歸納出跨文化觀點。只要掌握住核心概念,學生便能舉一反三,理解全球各種現象背後的原因與脈絡。

此外,國際教育還強調國際情懷(International-Mindedness)的養成,包括多語學習、跨文化理解與全球參與三大要素。以國際文憑(IB)學校為例,除了語言學習與多元文化共處,學生也會以具體行動參與國際服務,實地投入解決全球問題,結合理論與實踐,深化對世界的責任感與投入感。

在台灣,隨著國際教育2.0的推動,許多學校已開展更多元的國際交流、跨國行動與在地實踐,讓學生成為不只是「觀察者」,而是積極參與的「行動者」,並強調和世界一同學習、共同成長的互動關係。

總結來說,現今國際觀的養成,不再是資料、知識的累積競賽,而是能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與概念、展現理解與包容、主動參與全球脈動。這也是教育現場努力深耕的方向──以核心概念為主軸,結合理論與實踐,引導新世代成為具備國際情懷、能與世界共處的行動者。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