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族新年:跨時代的文化傳承
巴宰族新年:跨越時代的傳承與凝聚
巴宰族的過年,遠不只是歲時節慶,更是族群情感凝聚、文化延續的關鍵時刻。分布於南投、台中與苗栗的巴宰族人,雖多已旅居各地,但每逢年節,總會返回家鄉,共同籌備這場意義非凡的盛典。透過語言、歌謠及傳統儀式,巴宰文化在現代社會仍持續展現勃勃生機。
自古以來,巴宰族的過年時間選在農作收益後的農曆十一月十五日,讓族人在農閒時團聚。隨著時代轉變,傳統農業生活已不再,族人因工作、學業分散各地,過年日期因而調整到國曆每年十一月第二個週六,方便更多人返鄉參與。
現今多數過年活動選在暨大附中大禮堂舉辦,地點交通方便,場地寬敞且能遮風避雨,適合族人及演出團體聚集。疫情期間,活動曾遷至南平山的巴宰原鄉,展現更原汁原味的部落氛圍,讓參與者體會傳統生活的溫度。
在新年慶典中,巴宰語朗讀、母語歌謠傳唱、舞蹈表演、走標與牽田,是族人記憶與日常生活的縮影。其中,「走標」最具象徵意義,原為訓練體力、傳遞訊息所設,如今以賽跑活動保存下來,讓青年體驗祖先生活的艱辛與榮耀。終年於塑膠跑道舉行,不僅安全,更讓全族共同見證這項傳統。
「牽田」則在活動尾聲登場,族人手牽手圍圈歌唱,氣氛隆重又熱鬧。縱然現今多在室內舉辦,族人在歌舞與歡笑中交流,傳統精神不曾淡化;每年的這一刻,都是族群歸屬感最深的時刻。
過去數十年間,巴宰文化一度面臨斷層。自1999年起,各地巴宰教會協力重啟過年活動,累積了豐碩的成果。母語協會持續推動耆老口述與教學,培育出新一代母語種子老師。即便並非法定原住民族,巴宰族在原住民族母語文學比賽屢有斬獲,展現語言復振的決心。
歌舞展演也逐漸找回本族特色,從隨興模仿到融合文化意涵的專業表演,甚至登上國際舞台,獲學界與觀眾肯定。
南村里二巷的山谷,荒廢四十年的家族聚落,現已成為巴宰原鄉文化復振園區。這裡既是族人返鄉尋根的據點,更吸引學界與外族探索文化。年輕巴宰族人在網路世代喚起認同,讓傳承之路更添信心與力量。
巴宰族群正以堅定步伐,跨越困難,一代代延續語言與文化,為未來寫下屬於自己的篇章。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