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48歲女性主動脈瓣膜重度狹窄及動脈瘤 微創手術成功復原

48歲女性主動脈瓣膜重度狹窄及動脈瘤 微創手術成功復原

48歲的陳女士,六個月前運動時曾頻繁出現胸悶及氣喘感,甚至幾度接近昏倒被送醫。然而,這些徵兆她都未多加重視。直到今年三月,症狀加劇才前往醫院檢查,心臟超音波發現她罹患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情況緊急,任何時候都有猝死的危險,必須立刻轉診接受治療。

經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評估後,發現陳女士的主動脈瓣膜已嚴重鈣化,主動脈也有近5公分的動脈瘤,存在未來破裂的高度風險。此外,更發現她的主動脈瓣膜是天生僅有兩瓣而非三瓣的「雙瓣型」,這也是她年紀輕輕即出現嚴重鈣化與狹窄的主因。

正常情況下,主動脈瓣膜由三片瓣葉構成,心臟收縮時開啟、放鬆時閉合,防止血液回流。但瓣膜若因退化、肥厚或鈣化而喪失彈性,無法正常開合時,就會造成全身血流受阻,稱為主動脈瓣狹窄。這種病症通常多見於70歲以上老年人,但雙瓣型患者在中年時即容易發病,並伴隨主動脈擴大的問題。有國際統計顯示,約四至六成的雙瓣患者會發展為主動脈瘤或主動脈擴大。

醫師表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僅能以外科手術治療,單靠藥物難以控制。治療方式大致分為傳統開心手術及微創經導管置換,但因陳女士合併動脈瘤且不符健保給付的微創標準,團隊建議以微創開心手術進行。這次手術採用僅約六公分的J型切口,利用專業鋸骨器具,完整去除病變的主動脈瓣和鈣化區塊,再治療動脈瘤,縫上人工血管,大幅減少手術出血及傷口疼痛。手術後陳女士術後復原良好,僅一天便能從加護病房轉入普通病房。

陳女士因不希望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因此選擇植入新一代生物瓣膜。雖然生物瓣膜平均壽命約10至15年,未來即使出現瓣膜退化,也可利用微創導管再次置換新瓣膜,不需重複開胸,降低風險與身體負擔。

醫界提醒,雙瓣型主動脈瓣膜患者在年輕時大多無明顯症狀,隨年紀增長約在40至50歲就可能出現重症徵兆。建議有家族史者或經常感到胸悶、喘不過氣,甚至有昏厥經驗的人,及早至心臟科檢查,以把握最佳治療時機。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