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習慣反映健康異常,醫師呼籲及早注意異狀
排便習慣揭示健康警訊,專家建議勿忽視便意與異常徵兆
排便是每日不可忽視的生理活動,無論色澤、形態還是氣味,其實都能反映腸道甚至身體其他器官的健康狀況。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規律且不憋便是最理想的排便習慣,長期忽視便意,可能會演變成慢性便秘。此外,專家強調,腹瀉時如果症狀輕微,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即可,無需急著吃止瀉藥,但若連續腹瀉並夾雜腹痛、發燒或血便,則須立即就醫。
健康的糞便通常呈黃褐色、長約10公分,形狀類似香蕉,重量約500公克。若便色偏灰白,需警覺膽囊阻塞或胰臟問題的可能性,也可能因服用特定胃藥所致。出現黑便亦未必都是腸道出血,有時與服用治療貧血用的鐵劑有關。有趣的是,長期茹素者的糞便味道通常較淡。
腹痛部位亦能反映問題,例如膽囊炎多發生於右上腹,銀髮族常見的憩室炎則位於左側。急性闌尾炎則會痛到難以抬頭。尖銳短暫的絞痛不須過度擔憂,持續性或壓痛則建議進一步檢查。
除了腸胃健康,近期國內傳染病疫情逐步升溫,新冠肺炎連續三週上升,預期5至6月達到高峰,醫療單位呼籲高風險族群儘速接種疫苗以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不僅如此,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IPD)病例創同期新高,65歲以上長者及高風險對象應依規定接種13價及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強化免疫防線,數據顯示接種兩劑可有效降低重症75%。
除了疫情帶來的威脅,現代人也常受腰酸背痛、肌肉流失等問題困擾。專家指出,中老年人若出現走路變慢、體重異常下滑,應警覺肌少症發生。透過適當運動及蛋白質攝取可延緩肌肉流失。
婦科困擾同樣不容忽視。現代女性因作息不正常,普遍有私密處分泌物增多、異味等現象,專家提醒,這些看似平常的小問題,可能透露健康警訊,建議多加留意,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有關HPV疫苗接種方面,醫療單位澄清坊間迷思,無論是否有性行為,均有感染風險,透過疫苗接種可大幅降低子宮頸癌等惡性腫瘤發生率。世界多個公衛組織證實HPV疫苗安全性良好,民眾可安心接種。
現代醫療觀念強調預防與自主管理,無論是日常排便、疫苗接種還是運動飲食的調整,都是守護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環。醫師建議,出現持續異常症狀時,應及早就醫檢查,保護自身及家人的健康。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