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第1號颱風蝴蝶逐漸成形 AI預報模式成焦點

第1號颱風蝴蝶逐漸成形 AI預報模式成焦點

今年第1號颱風「蝴蝶」逐漸醞釀成形,市場與氣象界高度關注其生成和未來動向。根據多方氣象專家的最新觀察,南海正有強烈熱帶擾動發展跡象,預計最快於本週二(10日)至週四(12日)間形成熱帶性低氣壓,進一步增強成颱風的機率逐步升高。目前氣象模式多預測「蝴蝶」往大陸廣東、海南一帶移動,台灣本島直接影響不大,但屆時外圍環流仍可能為中南部和花東地區帶來顯著降雨。

有趣的是,這次AI氣象預報模式成為關注焦點。專家指出,在尚未進入6月上旬時,AI模型根據大量過往天氣資料,已於約10天前預測南海有熱帶系統生成,顯示人工智慧在新一代天氣預測的潛力。實際上,去年類似案例顯現AI在預報颱風路徑3至5天後表現相當準確,甚至一度超越傳統的物理數值模式。不過,多位氣象專家也強調,AI並非萬能利器,目前對於颱風中心強度、地形降雨等細節掌握仍有限,各國依舊以傳統模式和AI整合後,由預報員綜合判斷。

今年首颱形成條件目前以南海地區最合適,受海水熱含量高、垂直風切適中影響,擾動逐步整合。專家推測生成系統有跳過呂宋島、直接在南海上空組織的可能,並由此向廣東沿岸一帶靠近。歐洲與美國的數值預測則各有分歧,歐洲模式傾向熱帶低壓到輕颱等級,並沿西北方向接近海南、華南後逐漸減弱;美國模式則預測若成功成颱,強度可能不止於輕颱,生成後動向仍需密切關注。

雖然氣候條件支撐系統發展,不過目前南海的海溫並未異常偏高,加上未來系統靠近陸地,可能會因能量減弱而影響增強幅度。此外,專家也呼籲,垂直風切若再增強,成颱機會將進一步降低,因此尚需觀察本週氣候變化關鍵時刻。

隨著南海及菲律賓周邊海面持續發展熱帶擾動,接下來一週台灣將維持高溫炎熱、午後防雷雨等型態,下週三、四(11日、12日)開始將聚焦於「蝴蝶」是否完整生成及確切路徑走向。目前推估其中心可能沿廣東、海南地區前進,台灣受外圍影響為主,不過一旦西南流帶來豐沛水氣,短時強降雨事件不容忽視。

氣象單位提醒,近期天氣變動頻繁,相關預報需持續關注最新資訊,提前做好防颱雨準備。隨時更新的觀測資料和模式預測,將是未來幾日最重要的指標。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