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午餐安全升級 國產肉品溯源守護學童健康
校園午餐把關升級 國產肉品及食材溯源保障學童飲食安全
近期食安事件頻傳,從知名燒臘店驚見針頭,到連鎖咖啡廳沙拉竟然爬出蟑螂,民眾對於食品衛生的疑慮日益升高,尤其牽涉到學童健康,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為守護學生健康與校園食品安全,教育部再次宣示,以最嚴格的標準確保校園午餐的食材來源。
根據規定,各級學校午餐一律採用國產在地肉品,不使用進口肉類,並設有層層驗收關卡。所有肉類食材必須取得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TAP)等證明,或具備國產豬肉與禽肉的溯源標章。肉品加工品同樣嚴格,皆需來自合格國內來源,不得混用或冒充進口肉品。
午餐供應流程中,學校設有專人負責食材驗收,每日公開當天主食材的原料、品名、供應商及肉品產地,讓家長能即時查詢。同時,供應商需配合出貨證明,隨時接受主管機關不定期抽查。若查獲未依規定使用國產食材,或發現有混充、假冒情事,將依法懲處,必要時終止契約,徹底杜絕不法。
為鼓勵採用國產可溯源及有機認證食材,教育部推行「三章一 Q」午餐補助方案,自111年5月起,每人每餐補助10元,偏遠地區學校則補助14元,並由農業部補助各地推動國產可溯源食材的經費。學校只有在完全採用本土可溯源食材的情況下,方能獲得補助,讓學生吃得安全也吃得安心。
教育部強調,這套管理機制與地方政府積極配合,多年來從未查獲違規使用含萊克多巴胺(萊劑)之進口豬肉,各地學校均嚴格把關,全力守護學生健康。針對食品安全疑慮升高,教育部將持續督促各縣市落實日常監督與稽查,確保校園午餐衛生安全無虞。
面對不斷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從源頭監控、驗證、抽查到資訊公開,學校午餐食安機制再度升級,致力保障學童的每一口午餐皆安全可靠,讓家長與社會都能放心,齊心告別食安危機,共同守護下一代健康。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