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以罷免為題作業涉政治中立爭議
近日,有大學生於社群平台爆料,指出國內知名大學中文系某授課教師,在課程中要求學生以「全台大罷免」為主題製作宣傳影片,這項作業甚至占了學期總成績的30%。事件立即在學生圈及網路上引發熱烈爭議,質疑聲浪直指教師有違教育中立原則,將個人政治立場帶入教學,並對學生施加壓力。據悉,該名反映的學生因此選擇退選這門課,刊文表示「課堂只剩6人」,可見事件後續影響已經波及修課人數。
對於這起事件,校方回應,強調尊重教師教學自主,但已與任課老師溝通,請其對課程內容作出適當調整,希望能平衡學術自由與教育中立之間的分際。同時,相關主管機關也接獲學生陳情,表示已函請學校進一步了解課程內容是否符合現行法規與教育精神,重申大學課程不應成為特定政治訴求的平台,亦應保障學生能在不受特定立場影響的環境下學習。
此次事件也引發政治界的反彈。有立法委員批評教育主管機關標準不一,認為對此事僅表示「發函了解」反應消極,與同時期另一間知名高中的教師因校外接受媒體訪談談及政治,隨即遭到主動調查並約談,明顯形成「雙重標準」。該立委在個人社群直言,將教育體系比喻為操弄洗腦的機構,質疑官方對教師涉政行為的裁量過程受政治色彩影響。
不僅於此,近期全台各地也陸續出現大罷免行動,部分大學校園和連署站被指允許政治活動進入校園,引發「政治是否入侵校園」討論。有公民團體與區域志工積極推動罷免運動,同時伴隨大量罷免相關簡訊傳送,部分民眾反映個資疑似外洩,也讓社會輿論場更加激烈。
在高度對立的氛圍下,此事件成為教育、政治與社會關係交錯的縮影。多元聲音間,如何維持教學現場的專業與中立,尊重學術自由,同時避免讓學生成為政治動員的工具,成為目前學界、家長及社會輿論共同關注的焦點。未來發展如何平衡學術自主與法定界線,預料仍將持續成為各界討論熱點。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