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可成科技股東會前夕 外資股東行動主義掀治理新戰場

可成科技股東會前夕 外資股東行動主義掀治理新戰場

可成科技股東會前夕,外資股東行動主義成台灣企業新戰場

台灣上市電子大廠可成科技,明天(5月27日)即將召開董事會改選,在外資股東新加坡TIH僅持股1%的情況下,卻成功聚集部分外資與法人關注,掀起一波前所未見的股東行動主義角力戰。這場鬥爭不僅是企業經營權的較量,更成為台灣家族企業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範例。

過去四年,TIH累積可成股票至1%,2023與2024年,持續訴求將股利政策交由股東會決議,並針對家族成員主導高層管理,以及家族成員捲入內線交易等議題,公開表態質疑。去年的董事會選舉,TIH雖失利,但今年董監改選,TIH大動作提名一席董事及三位獨立董事,鎖定改革的突破口。根據公司持股結構,洪水樹家族掌握近三成股權,外資持股合計33.6%,投信與金融機構約30.7%,其他散戶佔5.7%。理論上,要爭取一席董事,至少需獲得14.28%股權,但TIH只需透過委託書方式,聯合其他持股者,便可發揮超額槓桿的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主導外資投票的國際機構Glass Lewis對TIH表達支持,同時,美國兩大退休基金CalPERS及CalSTRS也在官網揭露,反對現任董事會的全數候選人,支持TIH提名的三位獨立董事。相較之下,另一指標機構ISS則不看好TIH。但整體而言,這波外資動員已讓可成董事長洪水樹家族面臨巨大雙面壓力。

外界強烈關注,若TIH聯合外資、再加上配票策略奏效,極可能取得獨立董事一席。一旦獲得席次,不僅將進入審計委員會,更可牽動公司管理路線。這也是洪家陣營最難以接受的一步,象徵家族經營權威首度遭受外力正面挑戰。

近年來,可成科技在賣掉泰州廠後啟動轉型,主攻醫療器材、半導體以及航太零組件三大長期產業。洪水樹以巴菲特式長線投資自信為傲,並大力強化家族成員治理色彩。不過外資質疑轉型速度與成效,且要求公司治理透明度提高。

有分析指出,像戴爾下市重整再重返上市的案例,對於需長期改革的家族企業或許具有借鑑意義。洪家若持續堅持上市身分,除了需要增加持股穩控經營權,更需正面回應外界對公司治理以及轉型腳步的期待。此次結果將成為台灣上市公司治理改革的分水嶺,無論誰勝誰敗,都將為本土家族企業未來提供重要借鏡。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