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華:三十載堅守科研崗位 推動技術創新
陳振華:堅守科研崗位,推動技術創新三十載
在某重要軍事科研單位的大樓外牆上,有一張寫著自建單位以來榮獲二等功以上嘉勉人員名錄的榮譽榜,研究員陳振華的名字榜上有名,且出現兩次。上世紀90年代,剛完成博士學業的陳振華投身於科研工作,在某項設施設計任務中表現突出,成為單位首位榮獲二等功的科技人員。自此,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科研設施的設計與建設。彼時國內此類設施建設水準明顯落後,陳振華志存高遠,深耕科研土壤三十餘年,前後參與、主持十多項科研設施設計建設任務,取得一等軍隊科技進步獎5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個人兩次獲二等功、一度三等功。
對於這些榮譽,他始終淡然看待:“我只是本職崗位上做了一些平凡的事而已。”在他50歲時,更以總設計師身份帶領團隊完成一項關鍵設施的全面設計。談及個人發展,他坦言:“個人發展離不開崗位,崗位發展離不開國家。正因國防事業需要,我才有幸參與這些光榮的任務。”
在科研設計建設過程裡,技術路線常常難以抉擇。每當碰到卡關難題,陳振華總是要求團隊回歸理論根本:“沒有理論的突破,哪來技術的飛躍?”他帶領大家全面論證、深入把控機理,再確定方案,最終不僅提升了運行精度,還有效降低能耗。他堅持的原則是:“優秀的科研設施要兼顧性能和效益。”為了追求方案的最優化,他還經常全程參與方案比選與優化,即使在設計報告交稿前也不斷修改細節。
多年來,陳振華對科研工作投入極深,他只需聽到設施運轉的聲音,就能判斷運行狀態與速度。遇到設施過高或領域特殊,他總是親自現場查看,解決實際難題。他的專業要求嚴格,起初有些承包廠家對他評審時嚴苛的態度心存壓力,但與他合作後,反而都希望能由陳振華驗收:“只要陳研究員把關,大家心裡就踏實了。”
善於解決問題的同時,他積極推動創新思路。針對一些設施設計無法標準化造成的加工難題,陳振華提出利用機器人參與製造,最終開發出可移動機器人現場智能製造系統,突破加工瓶頸。他還鼓勵年輕研究人員學習新技術,注重技術傳承與團隊建設。目前團隊35歲以下青年占比超過半數,幾乎都受過他的指導。
陳振華常把“科研立項,勝戰在先”作為座右銘。他喜歡在工作閒暇時下圍棋,認為科研和棋藝一樣,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慮、步步為營。回顧三十年科研之路,陳振華踏實專注,甘於無名,卻實實在在推動著國家科研事業的前進。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