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中國工業企業面臨虧損危機,維穩與去產能兩難

中國工業企業面臨虧損危機,維穩與去產能兩難

中國工業企業陷入自2001年以來最嚴重的虧損潮,成為國家經濟的巨大挑戰。當局一方面擔心關廠引發大規模失業,影響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又必須面對產能過剩以及國際壓力造成的經濟困境。面對經濟放緩、消費需求下滑與外部貿易因素的夾擊,中國政府正試圖維持營運不佳甚至臨近倒閉的企業,以避免就業市場進一步惡化。

以陝西沁陽長盛釀酒公司為例,自2020年以來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經營效率低下的情況並非個案。為了維持就業崗位,企業主和地方官員努力讓這些企業繼續存續。許多員工也坦言,工廠一旦關閉,勢必會波及地區的社會結構,創造出難以消化的社會問題。

回顧1990年代,中國曾大規模關閉低效國企,削減數百萬工作機會,令國家製造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最終協助中國踏上世界製造強國的舞台。然而,如今中國19兆美元的經濟規模正面臨放緩,許多產品市場呈現飽和格局,持續多年的房地產危機也削弱了消費動能。即便物價下調,消費者依然傾向保守消費。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地方政府只得推出稅收減免與補貼政策,以緩解企業經營壓力,盡量留住就業與稅收來源。這令高層領導人處於兩難之中:既要防止失業潮引發社會不穩,又要回應市場對去產能、打擊產能過剩的呼聲。過剩產能的出口甚至正引發歐洲、拉丁美洲和美國針對中國商品的貿易反傾銷措施,給產業升級路徑帶來外部阻力。

專家認為,維穩壓力使中央削減產能的政策推行緩慢。除了基層員工和管理層有強烈的生計訴求,地方官員為維護當地穩定傾向暫緩改革,畢竟績效考核與社會穩定密切掛鉤。製造業目前約吸納中國五分之一的勞動人口,反映出就業壓力的嚴重性。

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疲軟也體現在招聘平台與企業行為之中。有大型線上招聘網站已悄然停止發布薪資數據,相關部門也呼籲金融機構停止為所謂「殭屍企業」提供信貸。

科爾尼諮詢公司的數據推算,2023年中國所謂「殭屍企業」年增幅達27%,雖僅佔企業總數3.4%,但其存在卻成為經濟結構升級的「絆腳石」。以山西省為例,這裡曾是煤炭產業重鎮,現在則因產業衰退,產生了大量虧損企業。2023年山西工業企業高達近四成出現虧損,超出全國平均水平。

在新興產業汽車領域,也同樣面臨產能競爭與經營困境。中國電動車品牌雖多,但專家預計未來僅少數有望實現盈利。以重型汽車製造商大運汽車為例,近期由於資金困難接受法院主導重組,大量裁員,但仍維持部分生產並期待獲得新投資。

盡管困難重重,許多中國地方居民和工業城鎮的企業員工依舊對未來抱有信心,寄望政府能找到解決對策,穩定企業與就業,穩住經濟發展的根基。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