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報告警示中國核武庫急速擴張,美斷言全面戰略整合成應對關鍵
最新發布的國際權威報告顯示,中國核武軍備正以驚人速度擴張,現已擁有至少600枚核彈頭,且每年新增約100枚,成為全球核武庫增長最快的國家。這一動向引發國際高度關注,外界警示世界正逐步邁向新的核軍備競賽時代。而中國的軍事野心與地緣政治手段,也讓美、中對峙持續升溫。
美國國防部門近日指出,中國核武庫規模或將於2030年前突破1000枚。美國多位戰略專家認為,中國軍事擴張帶來的安全挑戰顯著升高,美國戰略界對中國的關切達到新高度。前國防與情報首長直言,中國已成全球最關鍵對手,美方須跳脫傳統軍事思維,全面整合外交、經濟、資訊傳播與發展援助等非軍事手段,打造現代化國家戰略體系,全方位應對中國挑戰。
專家強調,過往美國對蘇聯的冷戰勝利,正得益於經濟、科技、外交、戰略傳播與人道援助的整合並進,成功避免災難性熱戰。如今中國不僅在軍事上大幅提升實力,還運用不對等貿易、網路滲透、「一帶一路」與「數字絲綢之路」等全球倡議,加強在開發中國家影響力。中國以金融援助、資訊宣傳與基礎建設滲透超過150個國家,在稀土等關鍵產業也積極鞏固主導地位,使部分國家對中國經濟高度依賴,進而取得地緣槓桿和談判優勢。
資料回顧顯示,中國長期投資於全球傳播網路,透過廣播、電視、社交媒體及文化輸出塑造國際輿論,宣稱自身是可靠經濟夥伴,美國則日益式微。同時,美國自身傳統的對外傳播與發展機構於冷戰結束後相繼解散或權責分散,令國家層級戰略協調與軟實力發揮受限,失去領導主導權。部分負責外援與宣傳的美國機構甚至難以服膺政府整體政策,令對外工作呈現分散與重複狀態。
專家呼籲美國應大刀闊斧整合現有非軍事資源與機構,防止權力分散與官僚僵化。發展援助、醫療人道、戰略傳播均需統一歸口,由政府高層直接掌握;經濟戰線上則需聯合理念相近國家,共同對中國施壓,而非過度制裁潛在盟友。外交前線尤其不能裁撤使館,全數大使職位都必須配備正式人選,以保障美國聲音,維持全球影響。
美國若要保持道義與戰略領先地位,更須堅守自由人權等核心價值,避免淪為單憑利益交易行事的另一個大國。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是否能及時針對並重組國家戰略體系,整合非軍事力量,將成美中較量勝負的關鍵。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