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台灣大腸癌風險攀升,專家推動五大預防策略

台灣大腸癌風險攀升,專家推動五大預防策略

大腸癌發生率在台灣持續攀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如何有效預防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專家強調,除了健康飲食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規律篩檢,是降低大腸癌風險的關鍵。最新研究及衛福部資料指出,適當的預防措施不僅能提升早期診斷率,也顯著降低死亡風險。

根據最新的健康指引,預防大腸癌有五項實用建議。首先,在飲食上應多攝取高纖維蔬果、全穀類及豆類,並減少紅肉及加工肉品攝取,這不僅有助於腸道健康,也可降低癌症風險。其次,規律運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有效控制體重的同時,可避免肥胖帶來的致癌風險。缺乏運動及體重過重均被視為高風險因素。

第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是早期發現大腸癌的有效方法。根據統計,每兩年篩檢一次能將大腸癌死亡率降低約35%。第四,戒除檳榔、香菸與過度飲酒也是減少發病的關鍵。檳榔與長期吸菸與癌症發生密切相關,而過量飲酒會影響體內葉酸水平,進而提高大腸癌的發病概率。最後,維持適宜的體重,特別是將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至24之間,對男性而言更具重要性,因肥胖與大腸癌有明顯的正相關性。

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帶血或黏液、大便變細、莫名體重減輕、貧血、持續腹瀉或便秘,以及腹部感覺腫塊等情況,且症狀超過兩週,應儘速就醫檢查。及早發現有助於提高治療成功率,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

除了生活方式的調整,醫師也提醒謹防常見的健康誤區。例如,過度飲用果汁可能導致過多糖分攝取,反而促進癌症風險;過量或高強度運動若無適當休息,也可能壓垮免疫系統。再者,極端的純素飲食若未均衡營養,可能反倒加劇健康問題。這些細節都顯示,健康的生活習慣應建立在均衡、適量的基礎上。

此外,口臭、頻尿等看似小問題,亦可能是癌症或其他慢性疾病的前兆。醫師建議,應密切關注身體變化,必要時及早求診。整體而言,透過科學的飲食習慣、恆常運動、定期篩檢與避免危險行為,台灣社會可望有效降低大腸癌發病率,守護民眾健康。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