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的培養:從知識累積到核心素養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時代,國際觀的重要性已成為共識。然而,僅僅透過每天收看CNN、BBC,或者瀏覽國際新聞頭條,真的足以成為「國際觀達人」嗎?長期投入國際教育及多元文化研究的學者認為,答案並不如此簡單。
過去,台灣許多學校推行國際教育時,大多採取「點狀融入」的方式。例如在上課討論能源、飲食或者節慶時,順便比較不同國家的現況與特色。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國際觀如同散落在各科、各單元的小表格與段落。表面上,好像擁有許多國際知識,實際卻難以形成深入全局的視野,還容易產生資訊碎片化及焦慮——畢竟全球近兩百個國家,每天都有數不盡的新知與新聞,實在難以全面掌握。
事實上,現今網路與AI資訊整合極為便捷,「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不再困難。真正挑戰在於,如何從這些資訊中提煉出關鍵核心概念,並運用於更廣泛的情境。專家以「酪梨模型」說明國際教育的理想層次:皮代表事實性問題(各國發生了什麼事情、時間、地點等),果肉則是探究與分析的能力,最重要的果核則象徵能貫穿不同事件與主題的核心概念。
例如,國際教育課程與其著重介紹多個國家的童玩,倒不如引導學生理解「文化同質性與異質性」:在人類社會,不同國家都創造屬於自己的遊戲,這反映人類普遍的玩樂與創造需求,卻因地理、氣候、歷史等因素展現出多樣面貌。當學生掌握這個核心概念之後,日後面對其他主題——無論是節慶飲食、宗教儀式還是服飾習慣——都能運用相同的方式觀察與詮釋。
面對瞬息萬變且資訊爆炸的國際局勢,新一代國際教育強調三個重要面向:多語學習、跨文化理解以及全球參與。許多認證國際課程的學校,鼓勵學生學習至少三種語言,並強調以全球脈絡來理解不同人的觀點與合作行動。而不只是停留在知識層面,更著重同理與實踐。
此外,台灣目前已有不少學校跨足國際舞台,例如學生前往非洲進行志工文化交流、規劃主題會議及實地國際見學,讓學生親身體驗並參與全球議題的討論及行動。正如專家所言,國際觀不是單純觀看世界,而是主動參與與實踐,和這個世界共同學習與成長。
總之,現代國際教育的價值不在於累積多少條新聞、認識多少國家名詞,而在於是否具備提煉「核心概念」、跨文化理解與全球行動的能力。這樣才能讓下一代真正與世界連結,用更包容、多元與行動的姿態,面對未來的挑戰。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