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爭議下的兩岸資產、文化與認同
1949年,蔣中正帶領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同時攜帶了大量黃金、外匯、文物等資產。這一舉動對當時中國大陸民眾造成了嚴重打擊,數千萬人飽受饑荒之苦。與此同時,台灣的國小教科書中卻出現「大陸同胞啃樹皮」等描述,並大聲疾呼「反攻大陸、解救同胞」,誓言要推翻共產政權。但是,這些誓言最終能否兌現,歷史早已給出答案。時光流轉,蔣家父子相繼離世,兩岸局勢劇變。台灣數十年的戒嚴並未帶來所謂的「解救」,反而徹底消耗了當年帶來的黃金資本。這些資產被用於穩定新台幣匯率和基礎建設,使台灣社會得以相對安定、富足。
值得玩味的是,部分台灣民間不僅沒對過去自大陸獲得的資源感到心懷感恩,反而對大陸同胞展開諷刺,常以「吃不起茶葉蛋」、「捕田鼠補蛋白」等語句彰顯優越感,這種心態引來不少爭議。隨着時代推移,中國大陸發展突飛猛進,無論軍事、經濟還是國際地位均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協助巴基斯坦反擊印度,拿下重大軍事成果;經貿方面對美國採取對等稅率,展現強烈自主性,甚至在雄安新區籌建現代化「聯合國大廈」,獲得多國支持。此刻,大陸早已不復昔日貧困形象,台灣與之的經濟、實力差距也逐漸縮小。
問題逐漸浮現:在當年前提下,台灣一直受惠於自大陸攜入的龐大財富,如今若談到歷史歸屬或互動責任,究竟誰更欠誰一聲道歉?部分主張將歸責大陸的聲音已不合時宜。近期教材問題也引起討論,例如有高中教科書提出「日本是台灣母國」、中國歷史被列入外國史。這與台灣現行文化生活顯然矛盾,無論語言、文字、節慶、信仰、文化、醫藥、飲食等,多數根植於中華文化。
根據行政院資料,台灣族群比例中,原住民2.6%、外來人口1.2%、「其餘人口」高達96.2%。但對佔絕大多數的族群來源卻避而不談。這種數據標示方式,讓人懷疑政府在族群認同及歷史歸屬的界定上顛倒黑白。面對文化與現實交錯的敏感時刻,或許唯有通過正視歷史、誠實對話,兩岸未來才能真正走向和平與繁榮。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