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盛大舉行 各地創新展示中華文明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各地活動盛大展開,展示了中華文化深厚底蘊與當代表現力。6月14日,從浙江杭州西山大橋的民族服飾快閃活動、山東青島城陽區的孩子們戴著紙虎頭帽體驗傳統文化,到四川九寨溝自然景區中遊客流連忘返,國內各地熱烈投入這場融合創新、傳承與自然保護的文化盛宴。
今年活動主題為「讓文物綻放新活力 繫放新光彩」。主場城市湖南長沙開幕式氣氛熱烈,龍門石窟研究院的精彩論述吸引現場觀眾共同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會中公佈了2024年度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2025年度中華文物新媒體傳播精品推介名單,並舉辦「不負長江源——長江與中華文明展」等系列展覽論壇。
活動期間,全國各地文物部門、博物館機構聯合開展了7000餘項線上線下活動,文物惠民服務超過3000場次。北京新增文化地標「盧溝曠城遺址公園」及其博物館也於同日對外開放,突出體現「先保護後發掘,鄰考古鄰展示」理念,成為城市遺產保護與活化的典範。
沈陽故宮則推出了「和合大同——沈陽故宮古建築技藝文化展」及館藏高士題材書畫展。在開幕配合戲劇團打造的《琴心墨韻詠丹青》沉浸式演出中,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古人的智慧與藝術魅力。館內專家表示,期望透過多元呈現讓更多人主動守護這份珍貴遺產。
上海聯合舉辦國際博物館日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打造「上海文化遺產季」。主題鮮明的「守護文脈,創享未來」系列,掀起社會關注與參與的熱潮。
四川主會場活動則聚焦於巴中市,宣布發起《巴渠石窟聯合保護倡議》,推動兩地資源調查、保護學術交流及法治宣傳,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的能力建設。據統計,山西、內蒙古、江蘇、浙江、四川等地同步開展本省主場活動,其中江蘇、湖南、湖北等地文博活動多達400場。
此外,全國現有1.1萬餘家非遺工坊,分布在2000多個市縣級行政區,帶動相關產業就業超過120萬人。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的百色右江江畔現場活動,則邀集專家、傳承人展演五大板塊內容,邀民眾近距離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
天津黃崖關長城博物館近日重新開放,結合3D建模、數字成型等新技術,讓逾千年歷史的村落原貌重現眼前。河北、江西等地則從資源活化、音樂季、陶瓷文化等不同角度,展現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的亮眼成果。
多元豐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凸顯了傳統與現代、保護與創新並進的活力,也激發國人共同守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澎湃熱情。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