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全球資料治理轉型與台灣數位未來

全球資料治理轉型與台灣數位未來

隨著數位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料治理已成為決定國家競爭力、企業創新力及公民權益保障的重要議題。全球資料治理正處於轉型關鍵期,如何重塑其價值觀及制度架構,確保技術進步不損害人權與社會信任,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英國近期通過《資料使用與存取法案》,強調「鬆綁管制、促進數據流通、刺激經濟效益」,政府預估該法案未來十年將為經濟帶來高達一千億英鎊的產值。然而,批評聲浪指出法案未建構足夠的防護措施以保障公民資料安全,特別是在人工智慧與生成式演算法迅速演進的時代,涉及著作權、資訊倫理與資料原則等問題尚未充分納入討論。

同時,國際組織積極提出新的資料治理架構。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FAD)發布的《資料治理政策》強調應「以人為本」,確保資料使用符應公共利益,且避免弱勢族群受害。該政策將資料治理分為策略、戰術與操作三層次,清晰界定資料角色與責任,並提供跨部門合作指南。更導入比例原則,避免過度蒐集不必要資訊,減輕基層負擔,彰顯資料治理與行政正義的密切關聯。

資料治理不應僅限於企業與政府間,而是每位數據來源者皆享有對資料使用方式、使用者與條件的決定權。尤其在AI高度依賴全球資料資源的環境下,其倫理意涵更具深遠影響。

目前全球資料治理面臨多重挑戰,包括資料碎片化與「影子IT」現象擴散,導致企業難以掌握全貌;跨境資料傳輸需面對不同法律規範,如歐盟GDPR及加州CCPA等,合規壓力劇增;此外,資料治理專業人才短缺,約八成企業反映招募困難。更根本的問題則是資料價值分配不均,使用者與產出者權力不對等,形成所謂「資料殖民主義」。

面對這些挑戰,資料治理的解方不應僅停留於技術或制度層面,而必須是一場價值觀重塑與社會共識的建構。缺乏開放公共討論和民主程序,資料政策恐淪為強者訂定的規則,忽視個人尊嚴與社會脈絡。唯有透過層級分明的協作、以人為本的設計及社群參與機制,才能建構兼顧效率、正義與彈性的資料治理體系。

台灣亦可借鏡國際經驗,儘管目前已開始推動《個資法》修訂,並設立數位發展部整合治理架構,但在面對人工智慧大模型、跨境資料流動及本土資料保護等複雜議題時,仍缺整合性規畫。政府須加快建立国家層級資料治理架構,結合公私部門、學研機構及公民社會,發展以民主、永續及創新為核心的數位治理藍圖。

在資料成為現代社會新型資本與管控工具的當下,資料治理關乎我們未來的數位生活方式。它不僅是技術課題,更是牽動民主、公平及社會信任的重要公共事務。技術本身無意識,如何使用資料的人選擇了價值取向,這是無法迴避的現實。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