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癲癇不只是抽搐!阿宏腦腫瘤案例提醒:警覺非典型癲癇症狀

癲癇不只是抽搐!阿宏腦腫瘤案例提醒:警覺非典型癲癇症狀

45歲的阿宏(化名)近來經歷了一場意外的醫療難題。數月前,他出現左上肢麻痛、味覺異常以及上腹部不適等症狀,每次持續十多秒後便自行緩解,且並未出現肢體無力或抽搐等明顯異常。神經內科醫師初步懷疑他可能罹患右大腦區段的局部癲癇,並建議進行腦波檢查,同時開立抗癲癇藥物。然而,阿宏未按時回診與檢查。沒想到,三個月後他因為全身抽搐、失去意識被緊急送醫,隨後檢查顯示右側額、顳葉有惡性腫瘤並合併腦水腫,醫師診斷為腦部惡性腫瘤併發癲癇發作。目前他正接受腦腫瘤切除及放射治療。

臨床醫師指出,癲癇本質上是腦部異常放電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而不僅限於常見的全身性抽搐。不同腦區發生異常放電,會產生不同的症狀,比如短暫的眼神呆滯、無法言語、異常感覺或聞到奇怪的味道,甚至只有幾秒鐘的意識消失,也有可能是癲癇的表現。此外,造成癲癇的原因十分多元,成人最常見誘因為腦中風、腦部外傷、腦腫瘤、中樞神經感染與神經退化疾病。即便如此,還是有將近一半以上的癲癇患者找不出明確病因。

根據統計,全球有約0.5%至1%人口罹患癲癇,臺灣推估患病民眾約10至20萬人,而且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病。許多成人首次癲癇發作的型態並不明顯,容易被誤認或忽略,進而延誤診斷與治療。特別是「非抽搐型」發作,有時僅表現為短暫失神、行為怪異或重複性小動作,身邊家人往往難以聯想到癲癇。正確的診斷需要靠腦波(EEG)、影像(CT或MRI)等多項檢查的共同評估。

一旦確診癲癇,規律用藥與維持血中藥物濃度是降低發作及避免危害的關鍵。若擅自停藥或漏藥,可能引發危險的「癲癇重積狀態」,不僅需加護治療,嚴重時甚至危及性命。大多數患者接受長期穩定治療後,都能有效控制發作、維持正常生活品質。

由此案例提醒,若親友頻繁出現短暫意識異常、行為不尋常或怪異動作等,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諮詢神經科醫師並安排必要檢查。癲癇發作時不強行約束、不碰口、不餵食,確保頭部及呼吸道安全,並觀察記錄症狀,必要時盡快送醫。及時發現、規律治療,是癲癇患者回歸日常生活的關鍵。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