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自主防衛之路需25年與1兆美元投入
一份來自倫敦智庫的最新研究指出,若歐洲希望完全脫離美國的軍事保護,達到自力更生,預計將需耗時25年並投入高達1兆美元的龐大成本。這項分析直指,在當前美歐盟友關係持續出現摩擦、北約成員對於依賴美軍保護產生疑慮的背景下,歐洲自身的防禦能力與戰力部署成為重中之重。
隨著美國政壇出現反覆強調「美國優先」和盟國應加大自身國防投入的聲音,歐洲國家面臨如何因應潛在美軍撤離所可能留下的安全真空。尤其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一系列質疑北約、防衛承諾的言論,更加劇了歐洲各國的安全憂慮,進一步推動「歐洲自主防衛」的討論熱度。
根據這份智庫報告的數據,歐洲若嘗試一模一樣取代美軍現有的軍事設備與人員,未來25年的總投資將逼近1兆美元。單是戰術作戰飛機、驅逐艦與長程防空系統等重要武器裝備的採購開銷,就高達數千億美元;而後續的人員訓練、後勤維持與裝備保養等經費,也會成為沉重負擔。具體來說,報告指出,建置約400架作戰飛機、20艘驅逐艦與24組長程地對空飛彈系統,便是歐洲安全投資中最昂貴的項目。
此外,如果要取代現有在歐洲的美軍12萬8000名軍事人員,亦需要超過120億美元的經費。更棘手的是,這些計算還未涵蓋指揮管制、協同作戰能力、太空作戰資源、情報蒐集與核武相關的成本。換句話說,即使歐洲投入大量財政資源,許多美軍提供的重要軍事技術與戰略能力,在短時間內仍難由歐洲單獨補齊。
智庫專家強調,要填補美軍撤離所留下的戰力缺口,不僅需要長遠的時間規劃,更仰賴各國穩定的政治承諾與雄厚投資計畫。然而,面對軍事工業產能、技術工人短缺、供應鏈瓶頸及相關法規限制,歐洲軍事產業現階段難以承接如此快速擴產的壓力。「購買歐洲貨」的政策主張,短期內也難以真正落地。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揭示,歐洲若想擺脫對美國的軍事依賴,道路絕非坦途。除了經濟與技術上的挑戰,更需要全歐洲國家在戰略、資源與工業領域達成前所未有的高度共識與協作。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