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歐洲安全新格局:俄烏戰爭下的北約分歧與自主競逐

歐洲安全新格局:俄烏戰爭下的北約分歧與自主競逐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洲安全議題持續升溫,歐美對於北約軍費、軍力部署與戰後安全秩序的辯論愈發激烈。北約成員國對防務支出意見分歧,尤其在美國可能政權更迭的不確定下,各方對歐洲防務自主的討論進一步升溫。德國近日明確表態將大幅提升軍事預算與兵力配置,目標是在2028年前配足所有必要裝備,力求應對俄羅斯潛在威脅。根據德國政府規劃,武裝部隊兵力未來將增至25萬至26萬人,展現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承擔更多安全責任的決心。

不過,並非所有北約成員國都同調增兵與加碼國防預算。美國防長近期提出將各國軍費提高至GDP 5%的呼籲,遭遇西班牙等國消極回應,這反映了北約內部對責任分擔的長期矛盾。從更高層次觀察,歐洲的安全合作不僅是在國防預算上的數字遊戲,更涉及美國主導、歐洲自主與成員國戰略利益平衡的隱形較量。

自冷戰結束,美國一面減少對歐洲安全的直接投入,一面推動北約與歐盟進行多層次的安全合作,特別是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如維和、反恐等行動上下功夫。然隨著俄烏戰爭爆發,既有合作模式迅速升級,歐美三邊的安全對話與軍事協作愈發緊密。北約規畫設立30萬人高度戰備部隊,並推出多個分區防禦方案;歐盟則自建快速反應部隊、強化國防工業一體化,以因應迅速變化的地緣局勢。

防務支出的升高,一方面強化歐洲戰力,另一方面也難以掩蓋美歐結構性的矛盾。部分國家仍對美國軍事保護心存依賴,藉低支出搭便車,而法國、德國等大國則積極追求戰略自主,特別是在俄烏戰爭後軍事擴張步伐明顯加快。德國大規模擴軍意圖突破二戰後軍事束縛,爭取更大地區軍事話語權,而法國則強調安全介入與歐洲領導地位,雙方在大喊歐洲自主的同時實則不乏暗中較勁。

同時,波蘭等北約東翼國家在美國支持下,也大幅提高軍力準備,歐洲安全格局正呈現多點分化、不斷調整的局面。綜觀下來,歐美、法德、東翼新力量間的互動、競爭與合作共存,誰將主導未來歐洲安全,答案依然撲朔迷離。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