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獨立性面臨政治挑戰—歷史經驗與市場新憂慮
美國聯準會(Fed)利率政策近期成為金融市場焦點。總統川普頻頻公開施壓,主張應大力降息以刺激經濟,認為理想利率應降至1%左右。對於這樣的政治壓力,聯準會主席鮑爾一再重申,一切利率決策依據經濟數據而定,不會受政治干預。然而,市場早已開始關注:如果中央銀行讓步於總統的要求,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回顧歷史,美國並非首次面臨行政部門意圖影響貨幣政策的情況。1970年代,時任總統尼克森就曾給時任聯準會主席伯恩斯施壓,要求維持低利率以刺激短期經濟,提升選舉勝算。儘管伯恩斯與尼克森之間關係緊張,但終於還是讓步。這場看似成功的政治干預,短期內確實為美國帶來榮景、幫助尼克森連任。但隨後的數年內,美國經濟遭遇石油危機、通膨失控,1980年代通膨一度達到15%,聯準會被迫大幅升息,最終導致經濟嚴重衰退。這次經驗成為央行獨立性的警世教材,至今市場對政治力介入貨幣政策依舊高度警惕。
目前,聯準會利率區間仍處於4.25%到4.5%。但是,川普的降息呼聲不斷升高,他主張寬鬆政策可刺激就業、壓低政府債息,至於通膨風險則拋給未來應對。鮑爾則較謹慎,特別是近期高關稅政策有可能刺激進口物價、推升通膨,進一步加大貨幣決策的不確定性。聯準會即將公布會議紀要,市場緊盯其中有無更明確的降息訊號。儘管美國就業市場依舊穩健,不少投資人預期聯準會9月將降息1碼(25個基點),反映出市場部分認為央行會逐步在政治壓力下讓步。
然而,若市場普遍認為降息是出於政治壓力、而非真實經濟條件,政策效用恐大打折扣,甚至導致反效果。國際經驗顯示,當央行失去獨立性,後果往往相當慘痛。土耳其便是一例,總統艾爾段長期以來主張非主流利率政策,要求央行隨意降息,導致國內通膨一發不可收拾,即便後續政策調整,目前年通膨率還是高達40%。
美國當下雖然尚未走上這條極端路徑,國債殖利率也仍處歷史正常水準,不過政策爭議已開始對市場產生壓力。美元指數自年初以來回落約10%,創下1973年以來最差上半年表現——巧妙呼應當年尼克森連任時的歷史情境。如果各界對聯準會獨立性的信心進一步動搖,市場恐將預期未來通膨升溫,進而推升債券利率、提高政府借貸成本,最終或將反噬整體經濟,也削弱原本希望透過降息提振選情的策略效果。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