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行館民宿爭議:歷史地標的發展與保存拉鋸
陽明山草山行館位於台北市,是台灣現代史上一處極具代表性的歷史地標。行館在1949年成為蔣中正來台後的臨時官邸,見證東亞近代重大政經變遷。爾後,蔣家將草山行館作為夏季避暑之所,長年陪伴著台灣社會的記憶。2007年,行館不幸遭人縱火嚴重毀損,所幸經三年修復,於2010年恢復原有風貌,如今轉型為歷史文化景點,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懷舊與參觀。
近期,負責經營草山行館的業者提出,欲將周邊部分建物申請改為民宿使用,消息一出立即在當地社區間引發爭議。湖山里長李秋霞受訪時表示,草山行館本身蘊含深厚歷史與地方情感,是當地居民難以割捨的共同回憶。她強調,里民普遍認為將該區域商業化,可能稀釋甚至抹去珍貴的歷史痕跡。草山行館2007年經歷大火,已令社區留下教訓,若日後改作民宿,未來安全風險也難以預料。
由於業者在官方網站一度上架住宿服務頁面,並公開價格、房型與設施,不少當地居民擔心可能已經進行非法營業。不過記者實際查訪後發現,目前網頁雖已關閉、預訂功能雖在但無法下單。對此,業者解釋,申請民宿的僅為周邊四棟建物其中一棟,且所有程序均會依照法規進行,夜間燈火通明僅是為了維安需求,實際尚未開始對外營運。
市府觀傳局表示,針對民宿申請已進行審核,因不符合都市計畫相關規範,已明確予以駁回。未來若發現有違法營業行為,將依法裁罰,絕不姑息。文化局也多次派員至現場勘查,強調除住宿用途外,應強化歷史教育和文化體驗,與草山行館歷史定位相呼應。此外,有關園區管理與維護,須嚴格限制增建行為及使用明火等可能危害建物安全的活動。
回顧草山行館數十年歷史,該場所不僅記錄著政要足跡,也是台北市民共享的文化資產。當地居民認為,社區與政府應共同合作,守護行館的獨特記憶與故事。地方人士呼籲,日後如有開放住宿等新規劃,應廣泛蒐集里民意見,平衡發展與保存,避免文化地景因一時商業化而永遠改變。
草山行館的未來發展走向,仍有賴各界持續協商與溝通。如何在推動觀光收益與維護歷史價值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接下來的挑戰。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