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暫停AN/TPY-6雷達開發,關島防禦能力現新挑戰
美軍暫停AN/TPY-6雷達開發 關島防禦能力面臨新挑戰
隨著亞太地區戰略局勢持續緊張,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關島基地一直被視為美軍防禦「第二島鏈」的重要樞紐。近期,美軍突然宣布暫停新一代AN/TPY-6雷達的開發,引發外界對關島防禦系統(Guam Defense System, GDS)未來效能的擔憂。
AN/TPY-6雷達原本被定位為關島防禦體系的中樞,與陸上神盾指揮系統、標準系列防空導彈、可發射標準導彈的陸上MK41垂直發射系統、Mk99射控系統、AN/SPG-62照明雷達及關島指揮中心並列為GDS的「七大件」,共同構建層層防護網路。美方原有藍圖打算將愛國者防空系統、SHORAD短程防空、提豐中程導彈及薩德反導系統整合入GDS,形成綜合性反飛彈、反空中打擊體系,全面提升島上防禦效率。
然而,美國國防部於今年1月下令終止AN/TPY-6除現有關島實驗設備外的所有開發工作,並將原本預算轉用於推進陸上神盾系統開發。軍方將重心轉移至確保神盾系統指揮和數據鏈建置,以及讓標準-6防空導彈能迅速結合現有的AN/TPY-2、低層防空與導彈防禦傳感器(LTAMDS),維持遠程交戰能力。
這項決策讓外界憂心關島的未來戰略防禦佈局出現變數,尤其是當前中國正積極發展其軍力,而美中潛在衝突的戰略焦點逐步向西太平洋集結。GDS的延宕不僅是裝備問題,更牽涉後勤人力、設施配合,以及海陸空三軍之間協同指揮的統整難題。
目前關島雖已部署新型反導設施,後勤與人員仍遭遇嚴重瓶頸。軍方預估,2027年GDS運作(全系統)需805名後勤人員,至2031年會增至1044人。陸軍反導部隊因進駐較晚,受制於設施審批及人員編制,與空軍、海軍整合進展緩慢,缺乏協同統籌單位,更增加管理複雜度。
儘管如此,美軍仍致力於強化關島綜合防禦,其他雷達及指揮管制系統的升級並未停歇。多數分析認為,無論AN/TPY-6開發案如何發展,美軍仍需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提前做好島嶼防禦規劃及演練,才能為潛在危機做好準備,防範成為中國長程打擊的首波目標。這場關於未來戰略主導權的角力,仍將長期主導區域安全格局演變走向。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