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健康飲食新觀念:天然食材、均衡飲食才是關鍵
腸道健康是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的議題,尤其隨著研究發現腸道菌相對於人體免疫力及代謝功能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如何透過飲食維持健康腸道,成為醫療界與民眾關注的焦點。
消化內科權威吳明賢指出,維持腸道健康的關鍵在於選擇天然、未經加工的食材。他強調,不論是主食還是甜品,應以天然來源為主,例如蔗糖雖屬於糖類,但和人工代糖相比,對腸道影響相對溫和。相反地,人工代糖雖然熱量較低,卻有研究顯示,長期攝取會導致腸道內好菌減少、壞菌增加,進一步演變成腸漏症或慢性發炎等問題。近年來的大型腸道菌相研究也支持這個觀點,認為食品添加物與加工甜味劑加入日常膳食可能對腸道菌群產生負面影響。
在烹調方式上,吳明賢建議,應盡量避免燒烤等高溫烹調方式,因為這不僅可能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更會產生對健康有害的致癌物質。他呼籲民眾多採用清蒸、水煮、燉煮等簡單方式,保留食材的原始風味與營養,同時減少身體負擔。
不少人為了腸道健康積極補充益生菌產品,但吳明賢認為,與其依賴外來菌株補充,不如從根本改善飲食。人體腸道常駐菌種高達數百種,單靠益生菌產品難以全面覆蓋。相對而言,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讓腸道自然吸收和培養好菌,才是真正維持腸道健康的長遠之計。
另外,還有營養師分享,除了均衡飲食,適當攝取高鉀蔬菜如青蔥,有助於調節體內鈉鉀平衡,對於現代人容易出現的水腫問題有明顯幫助。同時,日常多攝取深綠色蔬菜,更有助於維護腸道正常運作,甚至有相關研究發現,這類蔬菜對於減緩大腦老化與認知退化亦有潛在幫助。
豆類在健康飲食中的角色也逐漸受到重視。研究顯示,每天攝取一杯鷹嘴豆或黑豆不僅能降低總膽固醇,還可減輕體內慢性發炎,對糖尿病前期與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特別有益。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健康益處是建立在日常普通飲食型態下產生的變化,一般人只需將部分主食更換為豆類即可輕鬆實踐。
現今腸道相關疾病有年輕化趨勢,臨床案例顯示不少三、四十歲民眾在罹患大腸癌時已屬中晚期,各界因此呼籲大眾,當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脹等腸道異常時,應儘速就醫,以掌握治療契機。整體而言,良好腸道健康的建構,絕非單靠益生菌或特定保健食品,而是從每日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中紮實打造的成果。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