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預防醫學與健康老化成社會共識
台灣社會邁入超高齡時代,如何延長國人健康壽命及實現健康老化成為社會討論焦點。專家強調,唯有提升前端預防、促進健康的意識,才能真正減少醫療與長照系統的壓力。專家呼籲民間需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政府則應加大健保投資,塑造有利於健康的社會環境,讓高齡者擁有更幸福的晚年。
近日一場「健康自主的高齡社會研討會」上,多位專家提出對台灣長照、醫療及預防醫學產業的觀察。會中,前監察委員指出,國家健保體系要長久,必須重新檢討總額支付制度,並提升預算比例,尤其要將預防醫學、臨床醫療及長期照護三者視為不可分割的一體。此外,民眾需自覺增進健康素養,醫院則要自律,落實正確醫療流程。
前國健署署長補充表示,影響健康的因素中,個人行為約占三成,社會環境則達五成,臨床醫療只是其中不到兩成。她指出,台灣健康老化不能只依賴後端長照與醫療,而是應自根本預防著手,從個人到社會齊心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延長健康壽命。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則提倡「健保投資健康」的觀念,認為台灣不該將健保資源只集中在治療層面,而是積極提升慢性病防治、菸酒戒斷、飲食運動教育,以及整合社區健康服務。他特別提及「以價制量」,透過提升稅捐(如菸稅、糖稅、酒稅、消費稅、碳稅等)以補足健保資源,並對有害健康行為進行限制,有效引導民眾向健康生活靠攏。
此外,醫界與各地衛生單位也積極推動高齡者友善措施,倡導社區健康網絡建置、地區醫療資源整合,並設計認知、營養、運動等生活型態課程,幫助長者維持生理與心理健康。專家說明,高齡健康照護應是「全人評估」,不僅治療疾病,還要關注長者社會關係、生活自理、心理需求,基層醫療團隊主動走進社區,與居民建立長期互信關係。
同時,國內對飲酒、食安及慢性病等議題逐漸重視。例如「台灣無酒日」推動飲酒篩檢及酒精不耐症教育提醒;食安部分,各縣市積極管控肉品來源,嚴格查驗瘦肉精殘留,確保消費者食品安全。
整體來說,面對超高齡社會與健康挑戰,預防勝於治療已成共識。未來,期待民眾從自我生活落實健康習慣,政府完善保健、法規及環境配套,使健康老化在社會各角落逐步發酵。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