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動一動,健康遠比久坐好
根據近期多項醫學與健康研究,現代人即使每天工作繁忙、下班想放鬆追劇或沙發發呆,也能用簡單的日常活動幫自己多動一點,遠離罹患心血管疾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專家指出,只要動起來、活動,就已大大優於久坐不動。
傳統醫學強調有計畫的中高強度運動,如慢跑、健身或游泳,對於提升心肺耐力、促進新陳代謝有明顯好處。但現實生活中,願意並能長期維持運動習慣的人並不多。近日,一項國際性調查針對2萬4千名成年人進行分析,發現即便是輕度活動——像是步行外出買飯、做家務,都能帶來顯著健康益處。只要每日至少有2小時的輕度活動,心血管疾病或死亡的風險會明顯降低。若能提升為中度活動(如拖地、園藝、手洗衣物)並累積24分鐘,健康風險甚至會降低高達50%。每天從事5分鐘高強度活動(如快跑、開合跳),風險還能下降40%。
這一類「生活化運動」又稱NEAT(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非刻意運動熱量消耗),強調無需器材、無需額外規劃、不需特定時間地點,只要在生活中穿插多一點活動。例如上班族可選擇站立辦公,每小時站10至15分鐘,不僅促進血液循環,也能有效減少腰酸背痛和靜脈曲張。根據統計,若每日站立3小時,一年下來多消耗近萬大卡,等同於10次10公里長跑。
此外,做家事也很有價值。每週累積3小時家務,可降低12%全因死亡率。每天走到8000步,不僅活動身體,也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機率。家長與孩子互動玩耍,比靜態陪伴更易維持健康體態。
醫學期刊還提示,日常動作的持久性與普及性大於高強度運動,只要學會把握零碎時段,例如刷牙時墊腳尖、洗澡後手洗衣物、快步買早餐、等捷運時踮腳跟、邊唱歌邊活動手腳,都能自然消耗熱量、改善健康。
雖然生活化運動不完全等於專業運動,但能成為健康的起點。結合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良好心理與社交,就算你「不愛運動」,也能用多動一點的日常,為身體打下健康基礎。要活就要動,讓每一次的日常活動,成為幸福健康的關鍵!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