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蛋白風潮下的飲食迷思:健康還是行銷?
近年來,「高蛋白」逐漸成為健康飲食的新潮語彙,從網紅推薦、好萊塢明星代言、到超市架上琳瑯滿目的高蛋白食品,幾乎無所不在。不僅傳統肉製品和豆類產品標註「高蛋白」,連餅乾、義大利麵、米布丁、爆米花等零食和主食,都紛紛打上蛋白質含量的標籤,彷彿多攝取蛋白質就等於擁有更健康、體態更佳的生活。
這股熱潮也吸引了眾多名人加入。幾週前,知名名媛推出自家品牌的高蛋白爆米花,高調宣稱是結合美味與營養的小點心,可以為一天補充能量。此外,不少知名影星代言蛋白質餐點或飲料,強調這不僅便利,也有助於健身與維持健康。
根據統計,現代消費者對蛋白質的需求大幅提升,不僅尋找天然蛋白來源,如雞胸肉、豆漿、蛋類等,更希望在各種加工食品裡也能額外獲取蛋白質。不過,專家對「高蛋白」食品廣告的看法卻不見得完全正面。
實際上,人體所需蛋白質,每天從日常膳食便可獲得——新鮮蔬菜、瘦肉和豆製品等天然食物仍是首選。許多市售標榜高蛋白的產品,其實屬於高度加工食品,添加過多調味、糖分或人工成分。專家指出,這類食品多半著重於行銷噱頭,未必能提供比傳統食物更優質、更安全的蛋白質來源。
此外,根據現行規定,若要聲稱產品為「蛋白質來源」,其蛋白質供應的熱量需占總熱量的12%;若標榜「高蛋白」,則占比須達20%。為達標,製造商會額外添加蛋白質成分,如堅果或豆粉,甚至降低含水量讓蛋白質濃縮。然而,為了增加蛋白質而額外添加加工物,反而可能帶來更多不必要的卡路里和脂肪。攝取過多蛋白質最終仍會被身體以脂肪形式儲存,不見得真正有益健康。
多數蛋白質零食和飲料的熱量,實則與一般同類產品相當,換湯不換藥。專家建議,除非有額外蛋白質需求,例如老年人或者積極健身族群,適量補充高蛋白主食才有意義。大多數人其實無需追求過量蛋白,飲食均衡、以天然食物為主,才能維持健康。
總而言之,追逐高蛋白飲食的同時,也要保持理性判斷,別讓行銷話術左右自己的每一餐決定。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