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香港經濟前景再現分歧—危中有機,市場韌性與挑戰並存

香港經濟前景再現分歧—危中有機,市場韌性與挑戰並存

香港經濟前景再受矚目,市場意見分歧,既有謹慎悲觀者,也有堅定的樂觀派,部分過去唱淡的人士更出現「轉軚」跡象。備受尊敬的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縱然正與重病搏鬥,仍堅信香港憑藉自由市場、經濟活力與低稅制度,經濟韌性依然強大,「香港永遠不會死」。而曾公開唱淡香港未來的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近日亦承認正修正過往評價,因應中美角力下,香港作為金融窗口的價值倍受關注,機遇或大於危機。

回顧David Webb在1991年從英國來港,在自由氛圍及發達經濟環境下決定留下,數十年間專注於香港金融業提高透明度,曾任港交所獨立非執董。他直言,雖然近期政治環境收緊,民主空間有限,社會言論界不應自我設限,政策討論與監察極為重要。長遠來看,他相信中國及香港終有一天會成為更具民主及問責的地區,關鍵在於現在能否守護核心優勢。

相較之下,羅奇過去曾斷言「香港玩完」,預測內地經濟放緩拖累香港、政治自主削弱、中美衝突將重創本地。但現時形勢有變,香港未如預期般受挫,反而吸納資金與人才,更有大型企業選擇在港上市。例如內地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及時尚電商SHEIN計劃來港IPO,為金融市場注入新動力。加上外資流入,恒生指數年內表現遠超美國同類指標,展現活力。

國際形勢亦產生「損失與收穫」效應。美國近年收緊對中國學生和人才的政策,反令內地高端人才轉投香港,強化本地人才市場的競爭力與多元性。同時,港交所集資額有望再奪全球首位,金融生態具備競爭優勢。

然而,本地優勢尚需持續守護,政府運作透明與市場多元化發展尤為關鍵。例如,近期監管部門減少歷史調查資料公布,削弱信息透明度,影響市民政府信心。此外,中資企業已佔港股八成市值,市場多元化步伐需加快,積極吸引亞太區不同企業來港上市。

綜觀歷史,香港多次被看淡、甚至被宣判「已死」,但每每能逆境求存、浴火重生。快將迎來2047年,香港若能持續堅守並發揮自由市場、經濟活力與開放環境等根本優勢,定有條件再次走出危機,迎來新時代的機遇與光明未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