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慶活動觸及紅線 教育政策淪為政治角力
過去一週,香港教育界出現一場引發廣泛關注的爭議。教育局日前向各校校長發出「溫馨提示」,提醒學生參與美國國慶活動,可能違反國家安全法。消息一經披露,立刻被本地多家媒體大篇幅轉載。這並非單純的行政通知,而是一項具有外交和社會深意的舉措,引來多方討論。
這封提醒函發出後,許多曾經經歷殖民時代的香港人感到詫異。縱使六七暴動時期港英政府曾因暴力事件考慮大規模撤僑,當年亦未見港府公然警告學生不得參加中國國慶活動。而今次事件,卻是首次見到教育部門針對外國國慶活動採取類似態度。美國國務院回應此舉時,譴責港府打壓國慶活動,指這是對美國駐港領事館正常活動的干涉。
對於熟悉教育局內部運作的人來說,這樣的決策難免令人感到惋惜。過往教育局在推動各項政策時,常秉持一定務實與理性的態度,即使有時顯得緊跟政治大勢,但總保持著一定邏輯和克制。自國安法通過後,教育局政策急轉直下,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為了應對當前所謂「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局方紛紛強調「不能掉以輕心」、「居安思危」,進而將學生參與美國國慶活動視為需防範的重大事項。
本港官員這類「擇優而行」的決策模式並非首次出現。回顧2021年,當時為推動通識教育科改革,尚未想好新科目名稱便匆匆成立「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引來坊間戲稱「新冠科」,最終定名為「公民及社會發展科」。再往前追溯,在1998年,教育局曾以「課本修訂基本原則」為由,將「香港殖民地」字眼加上引號,反映當時政治氛圍尚有餘地。然而,今時今日,早已徹底否認殖民地之說,甚至援引聯合國決議試圖改寫歷史。
值得留意的是,聯合國非殖化特委會的角色始終是監督非自治地區邁向獨立或自治,並無權否定其既有殖民地地位。歷史不會因一紙國際決議而輕易否定,香港自1843年成為英國殖民地,至今已有130年沉澱。今次事件無疑再次突顯教育政策漸被政治考量主導,甚至牽動國際互動,每一步都已非單純的教育事務,而是涉及更深層次的外交與歷史論述角力。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