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華為AI晶片卡關大陸科技龍頭 產業移轉與國際掣肘成雙重難題

華為AI晶片卡關大陸科技龍頭 產業移轉與國際掣肘成雙重難題

華為AI晶片難獲大陸科技巨頭青睞 產業移轉遭遇多重阻礙

近年來,華為積極投入人工智慧(AI)晶片開發,期望在全球AI產業競逐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雖然華為執行長黃仁勳多次表示華為AI硬體技術持續進步,卻依然面臨多重困境,難以打動大陸一線科技企業如騰訊、阿里巴巴及字節跳動等大規模採用其AI晶片「昇騰」。這一現象背後,反映了產業移轉的巨大門檻以及國際科技與監管博弈的複雜性。

首先,華為AI晶片在產品性能上仍遭遇實際難題。多家大型科技公司反映,昇騰晶片存在過熱甚至停止運作的情況。AI產業爭分奪秒,晶片的穩定性與高效能成為企業最關鍵的選擇門檻。相比之下,輝達(NVIDIA)推出的AI加速卡如A800、H20,即使在出口管制下,依然以更優異的運算效率和完善的軟體生態保有市場主導地位。

此外,華為AI晶片之所以難以進入一線大公司體系,除硬體考量外,更牽涉軟體與工程體系的全面轉換。大陸科技公司長年依賴輝達CUDA平台進行開發與運算,若要全面轉向華為,需重新設計資料中心基礎架構、軟體應用與工程流程。這樣的轉換成本高昂,甚至有高管直言「應由華為配合我們的平台」,而非一刀切地全盤遷移。

國際監管環境也是一大變數。美國政府對華為晶片出口設限,且多次警告未經授權使用華為AI晶片,企業恐觸犯美國出口法規並面臨重罰。對於騰訊及字節跳動等在海外擁有龐大業務的中國科技公司來說,直接採用華為晶片風險極高。為了降低潛在衝擊,這些公司過去幾年早已儲備輝達相關晶片,以應對政策變動。

根據業界觀察,即使華為持續投入資源提升AI產品效能,目前其銷售主力仍以大陸國有企業及地方政府為主。民營龍頭科技企業則出於穩定運算、配套軟體生態及國際合規風險的考量,對華為AI晶片持謹慎觀望態度。在全球AI競賽愈演愈烈的格局下,大陸民企對核心技術平台的選擇展現出極高警覺性。

業內看法認為,未來如華為能有效解決晶片過熱問題,同時擴大與主流平台的兼容性,或許有機會逐步打入規模型科技企業供應鏈。然而,在當前技術壁壘與國際環境壓力雙重夾擊下,華為AI晶片要取代輝達地位,短期內仍道阻且長。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