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拋棄繼承不只是自保 台灣家庭遺產分配現現新溝通模式

拋棄繼承不只是自保 台灣家庭遺產分配現現新溝通模式

台灣近期在繼承權議題上再引發社會熱議。由於手足間因為遺產分配糾紛時有所聞,不少家庭甚至因此反目。律師蘇家宏分析,現行法律下,「拋棄繼承」不僅僅是逃避債務的唯一選擇,有時更是體現家人之間深層情誼的作法。他提出六大要點,協助民眾釐清在不同情境下該如何選擇是否拋棄繼承,保障自身權益並減少家庭紛爭。

蘇家宏分享一位真實案例:兩姊妹面臨繼承母親遺產的選擇時,姊姊決定無條件放棄繼承,理由既非家中債務,也非家庭糾紛,而是出自真心體恤照顧母親的妹妹,以及尊重母親希望資產用於照顧妹妹的遺願。蘇家宏認為,這不僅是法律上的自我保護,更是一種對家人深層關懷的展現,「這樣的拋棄,不是失去,而是一種更深的擁有。」

進一步剖析,蘇家宏指出,首要判斷是否拋棄繼承,應從遺產結構著手。若被繼承人留有巨額債務,有時主動拋棄繼承才能徹底劃清界限,避免債務糾結個人資產。此外,建議繼承人可向國稅局申請遺產財產清冊,或與聯合徵信中心查詢負債紀錄,但必須留意,非公開的地下金融或私下借款難以查證。預立遺囑、事先規劃遺產分配,仍是避免誤解與衝突的最佳方式。

法律程序上,若有意拋棄繼承,需於知悉繼承權起三個月內辦理,且一經拋棄,原則上不可反悔。倘若錯過期限,現行法規也保障繼承人僅對遺產範圍內負責債務,無需動用個人資產,但依然得面臨遺留債務的處理程序。若遺產超過債務、不涉及財務糾紛,而僅希望讓渡資產給特定家屬,親屬間可透過遺產分割協議靈活達成共識,毋須動用拋棄繼承。

蘇家宏也提醒,在跨代資產傳承與節稅規劃上,有家庭成員選擇集體拋棄繼承,讓財產直接由第三代繼承,可減少重複課稅或有利於資產配置。然而當中牽涉稅務與法律細節,仍須諮詢專業律師把關。

整體而言,繼承糾紛在現代家庭中屢見不鮮,但靈活運用拋棄繼承、合法規劃遺囑及溝通協調,可以有效減少爭議,讓家族情感與財產分配兼得,也為家人留下溫柔的守護與圓滿的結局。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