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國際觀的本質:從資訊碎片到核心素養

國際觀的本質:從資訊碎片到核心素養

在當今全球化潮流下,「國際觀」常常成為各層教育與社會鼓勵追求的重要指標。許多人誤以為,只要看國際新聞、關注CNN或BBC、了解世界大事、能說出烏俄戰爭的進展或美國總統大選民調,就擁有了國際觀。然而,長期耕耘國際教育與多元文化教學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特聘教授劉美慧,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劉美慧指出,真正的國際觀不是靠零碎的資訊堆疊而來。事實上,國際教育在台灣推行已久,尤其自2011年教育部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後,各校紛紛發展相關課程。這些課程多半採用「點狀融入」設計,也就是在某些主題下,順帶介紹不同國家的狀況。學生學習到的國際內容,往往只是穿插在各科教材中的一些表格或資訊碎片。隨著AI技術進步和知識檢索的便利,純粹在事實表層打轉,並不足以構築深刻的世界觀。

劉美慧以「酪梨模型」來說明國際教育的真正重點:表層「果皮」象徵事實性的認知,例如地點、事件、現象;「果肉」則代表跨資訊探究、篩選與判讀的能力;最關鍵的「果核」,則是對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她強調,真正的國際教育,應該讓學生超越表面事實、萃取核心概念,再將這些概念延伸運用到不同情境與主題。例如,在研究各國童玩時,重點不在於認識了幾種玩法,而是理解「文化既有同質性也有異質性」——遊戲與創造是人類共同經驗,但各地因社會與資源不同而展現出豐富多元的形式。掌握這個核心概念後,學生將來就能自主將同樣的理解能力應用在節慶、飲食、服飾等其他跨文化現象中。

除了知識層面的提升,國際教育的另一層面是情懷的培養。劉美慧以國際文憑(IB)學校的課程架構為例,該體系特別強調「國際情懷(International-Mindedness)」,涵蓋多語學習、跨文化理解、與全球參與三個面向。學生不但要學會多種語言,更需在多元文化環境相處、理解並尊重彼此差異,同時具備主動參與世界改變的能力。這樣的教育理念,也逐漸滲透到台灣許多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實踐活動中,例如學生自發設計課程、前往非洲賴索托進行服務學習等,都是活出的國際觀。

總結來說,國際觀不是被動觀看世界、也不是資訊「裝滿腦」的泛泛而談,而是在行動、實踐與反思中,逐步深化全球視野與理解,並與世界共學成長。台灣下一代,正在這樣的路上,透過更深層、系統性的國際教育,擁抱更廣闊的世界。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