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義大利退出一帶一路:五年反思與轉型契機

義大利退出一帶一路:五年反思與轉型契機

義大利2019年成為首個簽署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G7成員國,原本期望為國內經濟注入新契機,成為歐中貿易樞紐。然而短短五年內,這場「新絲路」合作卻引發了貿易逆差擴大、本土產業受衝擊及國家安全疑慮等一連串爭議,最終促使義大利於2023年底選擇悄然退出。

走入義大利超市,當地農民引以為傲的番茄在貨架上以國旗鮮明標示,卻面臨來自中國番茄罐頭「低價傾銷」、「洗產地」的侵襲。媒體揭露,中國番茄原料被運往義大利加工後,以「義大利製造」的名義出口歐洲,擠壓本地農產價格,令番茄業者及消費者叫苦連天,被視為一帶一路帶來負面後果的縮影。

根據官方數據,2023年義中雙邊貿易額達660億美元,但中國對義大利的投資僅有20億美元,遠低於義大利對中國市場的貢獻。其中高達35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令義大利國內不滿聲音日增,地方認為經濟效益未見,有專家更批評這是一場「有毒」的貿易關係。

除經貿之外,商業安全與資訊保護也成為焦點。義大利向來以嚴格鞏固戰略產業聞名,對中國企業介入表現高度戒心,多次動用「黃金權力」條款阻止中國資本收購。當地媒體記者曾曝出,中國駐義大使館曾就報導施壓,令輿論對中國干預媒體、試圖影響敘事產生疑慮,凸顯義中關係的複雜與矛盾。

政壇層面,簽署倡議的五星運動一度被打上「親中」標籤,但烏俄戰爭爆發後,中俄結盟色彩加重,繼任總理梅洛尼選擇急流勇退。分析人士認為,義大利在未明確說明原因的情況下退出,使外界認為這僅是對美國壓力的回應,未能對其他國家起到示範效應。

退出「一帶一路」後,義大利對外經貿策略更加審慎,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加強合作。台義經貿近年來成長快速,尤其在半導體、AI、工具機、電動車等領域出現巨大契機,台灣對義大利的投資亦逐年攀升。雙方普遍認為,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若能善用互補優勢,未來合作潛力無可限量。

義大利這一段「新絲路」經歷,反映了在地緊張、國際競逐與現實利益之間的多重拉扯。當全球供應鏈洗牌、地緣政治風雲變動,義大利如何在美中夾縫間重建經濟策略、尋求自主實力,仍是接下來外界關注的焦點。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