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滙醫務集團疑結業引爆投訴潮 消費者損失逾425萬港元
仁滙醫務集團近日傳出懷疑結業消息,引發大批消費者關注和不安。根據最新資料,截至今日(6日)下午5時,消費者委員會已接獲多達773宗針對仁滙醫務集團的相關投訴,涉及金額總共超過425萬港元。每宗個案的平均損失金額約為5,508元,而單一個案中涉及的最高金額高達23,550元。
消委會透露,在接獲的773宗舉報中,有612宗涉及店舖突然結業,餘下的125宗則是有關合約內容被更改或是遭到終止。事件突顯出醫療美容及相關服務產業中合約保障不足、服務商結業風險等問題再度浮上水面,使受影響市民陷入投訴無門、金錢損失等困境。
有市民表示,早前選擇仁滙醫務集團提供的療程,完成付款後尚未使用全部服務,卻突然收到消息指所屬店舖疑似結業,員工及醫生無法聯絡。市民嘗試聯絡總公司及支援熱線,卻始終未能得到明確回覆,令不少消費者感到擔憂其已付款項能否追回。
今次事件曝光後,醫療美容中心及相關機構的合約設計與消費者保障措施再次成為社會焦點。部分受影響顧客透露,他們與仁滙醫務集團簽署的合約內容較為複雜,對於退款、服務更改等安排沒有清晰指引,遇到經營方突然停止營運時,消費者往往處於被動狀態,難以爭取應有權益。
有從業人士指出,醫療美容、健康檢查等行業中,服務先付款、後使用的模式普遍,導致消費者在面對突然結業時蒙受損失。建議市民選擇相關服務時,應考慮分期付款或選擇清楚列明退款政策的合約,同時收集所有消費憑證和通訊記錄,以便日後跟進。
目前,有關仁滙醫務集團的公司及負責人仍未對外作出明確回應。不少市民透過社交媒體交流最新消息,亦希望集體向相關部門反映並爭取合法權益。消委會亦提醒正受事件影響的顧客,保留合約、收據等相關資料,並盡快尋求法律或專業協助,以提升追討已付款項的機會。
事件進一步反映行業規管及消費者保障制度需加強,如何在保障消費者與行業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值得有關部門進一步跟進。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