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大選落幕 全球供應鏈格局加速變動
韓國第21屆總統大選3日落幕,由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獲勝,並於4日正式就任。他上任後的首要任務,是鞏固韓美同盟,並面對國內外經濟的多重挑戰。根據市場觀察,韓國未來在經濟層面將遭遇三大挑戰:外部貿易環境變化、產能過剩及新能源車市場亂象。
近日,美國白宮也對全球貿易形勢密切關注,敦促各國在本週三前提交最具競爭力的貿易方案,以促成多方互利的協議。與此同時,美方對部分進口鋼鋁產品加徵關稅,從原先的25%提升至50%,此政策於4日正式上路。值得一提的是,來自英國的鋼鋁產品進口美國,可暫時維持25%的既有關稅,不受新政策影響。
中共掌控全球稀土等關鍵礦物資源的現狀,引發產業鏈廣泛憂慮。美國車企與多國汽車廠商共同預警,倘若中國對稀土等關鍵材料施加嚴格限制,汽車生產線恐將面臨延誤,甚至被迫停擺。稀土已然成為中美談判的主要籌碼之一。
另一方面,中國汽車市場亂象叢生,出現所謂「零公里」二手車熱潮。即新車完成掛牌後,立即轉為二手車名義重新進入市場銷售。多家中國經銷商透露,這種操作手法背後源自「新能源政策」推動下的產能過剩。新車庫存壓力使廠商轉向以二手車形式變現,給市場帶來混亂與壓力。
同時間,全球科技產業也面臨地緣政治變局,台灣科技大廠持續加碼美國投資。鴻海集團旗下子公司近期斥資近新台幣17億元,取得德州兩座廠房的使用權;緯創與緯穎相關子公司則以千萬元等級的月租金取得辦公暨製造設施,積極深化美國在地服務能力。德州已成為台灣廠商佈局美國的重要據點。
此外,台灣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近日發表全新低碳雷射技術,期望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強化台灣在全球科技鏈的競爭力。
整體來看,隨著國際供應鏈競合加劇,韓國新政府需在外交與經濟政策上同時發力,台灣廠商則透過全球佈局強化企業韌性。新一輪全球競爭與合作格局,正加速展開。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