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資料庫爭議:七法爬蟲案判決震撼產業
近日,國內法學資料庫圈爆出重大爭議。知名法學資料庫公司法源資訊,對標榜「法學版Google」的七法公司提起訴訟,指控對方透過多隻網路爬蟲程式,將法源資料庫中收錄的數十萬筆法規沿革與附件資料爬走,並用於自家平台提供檢索及收費服務。案件審理期間,七法當庭承認,會選擇法源作為爬蟲目標,正因其「法規沿革」資料十分完整且豐富。不過,七法公司負責人卻對外發布公告稱「未被起訴」,導致外界誤解。新北地方法院最終認定,七法負責人郭榮彥及謝復雅分別須服4年及2年的有期徒刑,並與七法公司共同賠償法源一億零五百四十五萬元,案件裁決震撼法學界與新創圈。
導火線在於被爬走的「法規沿革資料」。法院認為,這些資料並非單純彙整現有法規條文,而是法源公司投入大量人力資源、專業知識及金錢,逐項整理編輯而來,屬著作權法保障的「語文編輯著作」。判決書內詳述,法源在法規制定、修正、發布日期、沿革序號、發文字號等多項欄位上,皆展現獨特編排與選擇。大量人工整理、校對、比對舊書與資料,才堆砌出龐大的沿革資料庫,也因此部分內容即便在政府公開平台上也難以查詢。
關於抗辯,七法主張資料為「公共財」及屬於「合理使用」。法院駁回後認定,所謂「公共財」僅限政府機關依法公開的資料,法源則屬於私人企業,並不在規範之內。至於「合理使用」四要件逐一未符,最終法院認為七法的行為對法源市場造成實質損害,並直接以營利為目的將98,068篇法規沿革完整複製至其平台。
目前全球AI與資料探勘法律發展,多國皆強調資料必須「合法取得」方得用於AI訓練、科學研究或數據分析。像是美國近期判決與歐盟、日本、新加坡的相關法規,都明文規定「合法取得」是前提。即便AI有「合理使用」例外之說,但非法獲取,即使用途再具公益性也不被允許。
有法律專家指出,這起案件其實是「商業重製資料」的典型糾紛,與新創產業、AI技術本身無直接關聯。法院審視的焦點在於資料使用是否符合法規、對競爭市場造成何種衝擊,核心問題只是商業行為是否違法,並非技術發展受阻。最終結果也再次提醒業者,在資料使用與獲取過程中,切勿忽略合法性與原創保護。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