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補助款削減引爆中央地方對立,社群輿論藍營主導
行政院與在野陣營針對地方補助款削減的激烈攻防,近期成為政壇與社群輿論的核心議題。由於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遭立法院逕行刪減2076億元,行政院選擇削減下放給各縣市的25%一般性補助款作為因應。主計長表示,這是「不得不的作為」。消息一出,藍營執政縣市出現強烈反彈聲浪,指控中央未事前協商,怒斥政策「傷害地方建設」,並集體赴中央訴願,要求「拒絕任中央宰割」。與此同時,民進黨立委與綠營支持者則將矛頭指向藍白兩黨,認為預算遭大砍的動作自食其果。
透過網路聲量與好感度分析,行政院在本議題的聲量達14萬4千餘筆,略高於藍營縣市首長的近7萬筆。不過,行政院的好感度僅0.34,明顯低於藍營首長的0.4。進一步分析雙方熱門的負面話題,可以看到行政院主要承受國民黨藍委與地方首長輪番批評的壓力,諸如「沒有良心」、「只顧政治鬥爭」、「預算創新高還對地方開刀」等指控,讓中央遭受較高的負面聲量。相反地,綠營雖有反擊言論,但多停留於點名質疑或地方層次的指責,聲量與動能相對不足。除了針對藍營首長的論戰,綠營的核心訊息未能有效發酵,也使其負面聲量低於中央,而藍營首長因積極操作議題,反而略獲較高好感。
就社群討論動態觀察,藍營同溫層的貼文數與互動表現遠超綠營。不但相關貼文接近500則,互動數突破17萬,綠營則僅百餘則貼文,互動次數約3萬。藍營縣市首長在集體北上訴願時掀起大量討論聲浪,甚至呼籲「競爭非鬥爭,勿懲罰百姓」等語句都獲不少網友響應與肯定。從目前狀況觀察,雖然中央聲量居高,但負面討論與情緒偏向集中攻擊行政院,輿論焦點逐漸被藍營主動操作與帶動。藍營首長與其陣營善用社群動能,話題擴散與主導力道明顯勝出。
如果政策溝通未見改善,「補助不均」等標籤有可能繼續在社群發酵與擴大,行政院未來在民意場域恐將面臨更大壓力。對於持續延燒的補助款爭議,如何精準回應、建立對話與信任、恢復中央決策正面形象,已成為執政團隊當前最迫切的挑戰。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