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憊、午餐後昏沉?專家解析飲食與代謝的健康關鍵
現代人長期感到疲憊、餐後昏沉,很多人以為這只是年齡增長或壓力導致,事實上背後可能有更深層的生理機制在作祟。專家指出,「肥胖開關」的一再啟動,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許多上班族在中午攝取大量澱粉後,經常出現嗜睡、精神不濟的狀況,其實和人體的代謝模式切換相關。
當人體進入所謂的mTOR模式時,會傾向合成脂肪、儲存能量,這不僅讓人更容易發胖,也會加劇慢性發炎,進而產生長期疲憊的感覺。反觀甦醒與高效率的代謝狀態則稱為AMPK模式,這種狀態有助於燃燒脂肪並提升活力。要讓身體由mTOR切換至AMPK,其一個關鍵方式就是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並且保持飲食的多樣性。
特別需要警惕的是「果糖」——不只是甜點、飲料裡的添加糖,主食如白飯、麵條等高醣料理也會在體內轉化為內源性果糖。果糖被視為導致反覆性飢餓、增加脂肪合成的重要元兇。更嚴重的是,果糖的代謝產物還可能對大腦造成傷害,增加失智風險,甚至與情緒障礙等精神疾病相關聯。
在調整飲食之外,適度運動也是改善代謝失衡、遠離慢性疾病的關鍵。專家建議,成年人每週應該累積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同時搭配每週兩次的全身肌力訓練,以有效提升基礎代謝與保護心血管健康。執行肌力訓練對於年長族群來說更為重要,因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和肌肉力量每年都會下降,若沒持續訓練,容易導致跌倒、代謝遲緩等健康風險。
都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不少人習慣以高糖分、高熱量的速食、飲品慰藉身心。專家提醒,這不僅會讓肥胖問題加劇,也容易陷入「越吃越累、越累越餓」的惡性循環。要破解這個迷思,應從調整飲食內容開始,例如選擇優質蛋白質、增加蔬果攝取、降低精製糖及高澱粉主食比例,再搭配規律運動,才能轉換成健康活力體質。
現代人追求「清醒且健康」的生活,唯有從日常選擇做起,遠離高碳高果糖陷阱,身體自然會回應你清明的頭腦和持久的活力。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