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法庭修法與美台關稅爭議引發新波瀾
立法院近日針對《國家安全法》修法議題再掀波瀾。民進黨立委提出建立「國安專業法庭」,要求國安案件僅能由具「國安知識」的專業法官審理,以強化國家安全案件的裁判效能。然而,此舉遭到多位立委嚴厲質疑,認為此類設計猶如回到戒嚴和白色恐怖時期。
在最新一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質詢中,立委高金素梅直指,增設國安專業法庭與當年由軍法官審判案件並無本質差異。她表示,草案說明中提及「近期因違反國安法案件多屬輕判,甚至可易科罰金,推測與法官對國安專業知識不足有關」,因此需訓練新的國安專業法官,以利「判重刑、提績效」。對此,高金素梅直言,這種思維根本重演當年白色恐怖審判,質疑:「這不是戒嚴,什麼才是戒嚴?」
她進一步舉例,過去山地地區長達40年的戒嚴與管制,造成族人家中頻遭警察「山地清查」,山豬肉、愛玉子等被誤認為違禁品,導致原鄉發展滯後,兩三代原住民族人被迫離開家鄉流落都市。高金素梅痛批,族人為過去國安名義付出沉重代價,是否要因現今政權的國安需要,讓人民再度承受歷史重負?她強調:「白色恐怖的歷史還沒梳理清楚,難道又要回到假國安名義下的『綠色恐怖』?」
除了國安法庭爭議,高金素梅也就美國對等關稅事務提出質詢。她認為台灣過度仰賴美國,前途未必樂觀,質疑外界對提出疑問者貼上「疑美論」標籤。針對台美二次關稅協商,行政院長卓榮泰答覆,台灣已列入優先談判行列,行程將在9月之前完成。面對是否加碼投資美債,卓回應,此為多項談判策略之一,尚未定案。
此一系列修法與對美議題,再度引發各界關注國安與人權、國際經貿與自主發展之間的微妙平衡。支持與反對聲音持續激辯,修法走向與談判成效值得密切期待。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