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與華為AI晶片激戰 依賴難解自主路長
輝達與華為之間的AI晶片競爭日益激烈,成為全球科技產業的矚目焦點。儘管近年美國持續強化對中國高階晶片的出口管制,試圖壓制中國AI產業的發展,但中國科技巨頭如字節跳動、阿里巴巴和騰訊,仍難以割捨對美國輝達(NVIDIA)AI晶片的依賴。
多位業界人士透露,華為雖積極推銷其AI晶片,但現階段主要客戶仍以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為主,對民營科技巨頭打入依然困難重重。主要障礙之一,是中國企業多年來早已在輝達CUDA平台上進行技術開發與資料中心架構設計,整個生態系統、工程人才和14、15年來累積的開發資源都圍繞著輝達而建。如果要全面轉用華為產品,不僅涉及軟硬體的全面切換,更勢必放棄原有的工具及經驗,成本高昂且極耗時。
知情人士指出,這些中國大型科技公司甚至在面對美國進一步收緊晶片出口管制時,仍選擇持續囤積輝達AI晶片,部分通過灰色渠道輸入,以確保未來的AI發展不致受阻。與此同時,企業高層也向華為表明,應由華為主動適配既有系統,而非要求企業重新調整自身基礎設施。
產品本身的技術穩定性亦是關卡。據經手測試的工程師反映,華為AI晶片在高強度運作下時常出現過熱停機的問題,導致可靠性備受挑戰,使得仍處於快速競爭的中國AI產業在下決策時更為謹慎。
此外,外部壓力也不可忽視。美國商務部5月再次警告,任何未經授權就採用華為AI晶片的企業都可能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法規,面臨嚴重刑事和行政處罰。因為這一考量,特別是具有海外大量業務的中國科技企業,更加猶豫是否轉向華為。華為自2019年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後,每當技術有突破,幾乎總會遭遇新一輪限制。
儘管如此,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所警示的現象已經顯現。美國出口限制的確激發了中國自力更生與加速創新。華為近期也推出CloudMatrix384運算系統,將384顆自家AI晶片串聯,彌補單一晶片效能不足,力圖再現輝達NVLink串聯架構的規模。不過,中國本土AI新創如DeepSeek等要大規模採用華為方案,還未看到實際案例,距離真正建立自主生態系,還有很長一段路。
綜觀現況,美國與中國在AI硬體競賽奔馳於最後一哩路,競爭焦點不再只是技術製程,更在於市場生態的長期鞏固、系統穩定性的突破以及外部政策的變化。中國能否擺脫對輝達的依賴,現在看來仍是一場結構性的硬仗。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