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危機現形記:高壓生活如何侵蝕健康與節慶飲食雙重考驗
【過勞危機與健康隱憂】
台灣現代人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型態下,過勞現象屢見不鮮,對身體及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醫學專家指出,長時間工作及高壓環境,不僅讓工作者在下班後仍難以放鬆、恢復情緒,嚴重時更會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健康問題。一項包含歐洲、美國及日本的國際研究顯示,長期處於過勞狀態,心血管疾病風險會增加10至40%,壓力累積導致壓力型肥胖、代謝症候群、高血壓等疾病。
以一名38歲高科技工程師王先生為例,他因長時間加班、工作壓力大,長期感到疲憊不堪,頸肩痠痛、消化不良與失眠問題接踵而來。儘管王先生曾嘗試健身房運動、瑜伽、壓力管理課程,卻屢因忙碌與效果不佳而作罷。最終經專業醫師建議,配合規律有氧運動、飲食調整、完善睡眠管理及物理治療,身體與精神狀況才逐步好轉。專家提醒,除了工時過長,若下班後還需面對工作指令,或長期陷於對工作表現的不滿,容易造成焦慮與情緒障礙。
除了直接的健康風險,長期過勞與情緒耗竭也與心理問題息息相關。近年精神科領域發現,情感麻木與心理倦怠愈加普遍,尤其是長期照顧者與需要不斷處理情緒勞動者,若未能及時調適與紓壓,將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精神疾患。不論是面對工作還是家庭照護壓力,專家建議,每天花些時間檢視壓力來源,並適時向親友或專業人員傾訴,才有機會改善現狀。
另一方面,端午節將至,市場上香氣撲鼻的粽子成為桌上佳餚,但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卻因高油高糖的節令食品而充滿隱憂。醫師指出,傳統粽子多以糯米、肥肉、蛋黃等高脂食材製作,熱量與鈉含量高,容易加重心臟負擔。建議民眾可參考「得舒飲食」原則,選用少油、瘦肉、多蔬菜的健康變化粽,並注意適量,才能兼顧節慶氛圍與健康。
隨著非侵入性「藥物+物理」雙軌整合治療逐步導入台灣醫療體系,對於長期難以控制或無法手術治療的心血管患者,開啟了低風險、高生活品質的新選擇。維持良好生活作息、適度運動及清淡飲食,是預防過勞及慢性疾病最有效的方式。重視身心靈的平衡,不僅能遠離疾病,也能回歸充實的生活狀態。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