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風車32年工作報告揭示劇團轉型與社會影響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自成立32年來,已累積超過6608場演出,並觸及超過1475萬名觀眾。這個從劇場團體逐步轉型為文化公益推動者的組織,近日公布首份32年工作執行報告,詳細記錄發展歷程與影響力。報告總編輯指出,過去劇團一直以現場演出與觀眾交流,並未像企業般定期發布年報,這份報告由團隊歷時兩年整理,細緻盤查包括表演紀錄、演職員與技術人員名單、票房資料及地方巡演狀況,全方位展現紙風車的發展軌跡。
創辦人李永豐強調,「免費看戲是所有孩子的權利,孩子的笑聲是我們最美的桂冠。」紙風車32年來持續推動免費兒童戲劇演出,將藝術帶入偏鄉,讓資源有限的孩子擁有平等欣賞劇場的機會。相較於過去劇場主要服務中產階級購票觀眾,紙風車積極向外尋求資金與企業贊助,回應鄉村地區的藝文需求,令台灣表演藝術的參與更加多元和普及,被認為打破了階級限制,回歸戲劇分享的本質。
工作報告揭示,紙風車在早期(1992–2006)專注於戲劇創作與兒童劇表演,2006年「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啟動後,劇團從單純的藝術表演者轉型為根植基層的文化實踐者。不僅主動走入社區校園,還將精力投注於倡議在地故事、校園反毒、性平等等社會議題,嘗試以戲劇與社會對話。12年來,紙風車連續被選為文化部台灣品牌團隊,目前志工人數達1萬5千人,捐款者超過43萬人,持續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共同支持。
該組織現階段更重視永續推動鄉鎮兒童藝術工程,期望台灣每個孩子都能自由接觸藝術,縮短城鄉落差。專業觀察者更表示,紙風車的經驗凸顯台灣表演藝術多樣性,並提升社會共享與公共性。創辦人感念過去幾位企業贊助人,在紙風車尚未為外界熟知時伸出援手,讓這盞文化之燈得以持續照亮孩子的成長道路。
李永豐坦言,只要這盞燈未熄滅,就會有孩子的笑聲,那就是紙風車最珍貴的成就。這份報告的發表不僅是自我紀錄,也是紙風車與社會大眾的新溝通起點,期待透過持續記錄和分享,匯聚更多支持,讓台灣兒童的藝術旅程更加寬廣繽紛。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