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人地獄』困境與破解之路
「行人地獄」的標籤,長年烙印在台灣社會,成為國際輿論與本地民眾揮之不去的隱憂。近十年來,根據官方統計,全台每年行人死亡數大約在400人上下。2019年一度高達458人,雖然此後略有下降,2024年仍有366人死亡——幾乎是每天都有人因過馬路而枉死。這組數字,冰冷卻也殘酷,顯示台灣交通亂象裡行人的處境依舊嚴峻。
把焦點拉近到路口安全,這十年裡有近半數行人命喪馬路交會點。2020年時,路口行人死亡人數高達217人,近年雖未再突破200大關,但2021年至今每年也穩定維持在186到197人間。換言之,過去四年,每年至少186個家庭因行人路口事故變得支離破碎。
問題的根源,來自於台灣交通結構長期「車本位」的規劃。數據顯示,台灣除雙北、基隆日常有三成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其餘縣市的公共運輸使用率都低於一成,私有汽機車才是主流。道路設計、號誌規劃全部圍繞車輛優先,忽視行人權益,導致亂停車、標線不清、駕駛不守規矩、違規橫行等亂象層出不窮,惡性循環下讓「行人地獄」標籤無法撕下。
要看台灣交通安全在國際間的「排名」,更能感受危機感。2024年台灣因交通事故死亡2950人,日本則為2663人。驟看人數相當,但台灣僅2300多萬人口,日本卻超過1億2千萬,等於日本是台灣的五倍人口,死亡率卻僅台灣的五分之一。韓國人口約5100萬,2023年交通事故死亡約2353人,也比台灣死亡率低兩倍以上。
改善交通、保護行人並非一蹴可幾。以日本為例,他們推動「交通權」理念長達三十年,才從動輒萬人死亡的「交通戰爭」逐步走向今日的交通秩序穩定。日本除了修法祭出重罰,也從駕照審查到國民教育全面提升,長年累積改革才換來成果。
回望台灣,雖然2024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創三年新低,但依舊高懸不下。當大多數民眾仍依賴汽機車移動,當行人安全仍非主流共識,想要真正撕下「行人地獄」這個標籤,其實沒那麼容易。台灣社會得付出更多努力和耐心,才能迎來真正安全、人本的交通環境。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