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屏東縣文化資產再添新章 十項資產、十五位保存者及兩團體獲認定

屏東縣文化資產再添新章 十項資產、十五位保存者及兩團體獲認定

屏東縣文化資產多元再添新頁——十項文化資產、十五位保存者與兩個保存團體獲正式認定

屏東縣2024年上半年舉辦三場文化資產審議會,審查成果豐碩,通過登錄十項文化資產、認定十五位技藝保存者與兩個團體,展現出地方對文化保存與傳承的長遠努力與成果。

在傳統工藝領域,新登錄的項目包含「粧佛」技藝,由知名藝師林明棟擔任保存者。此外,「神像雕刻」與「客家祖牌」兩項傳統工藝也分別由李昱進及曾學政兩位藝師擔綱保存重任。三位匠師不僅技藝精湛,也讓屏東的多元族群底蘊得以流傳。這些技藝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見證地方匠人的堅持與時代的演變。

在傳統表演藝術部分,充滿在地韻味的恆春民謠由藝師陳慶松添列為「恆春民謠」保存者;排灣族歌謠則由高明喜(kuljilji pavavaljung)擔任保存者。值得一提的是,「排灣族歌樂enelja」此次也新增五位保存者:江清坤(secilu isausau)、陳連春(drenger valjuaq)、高淑美(puljapulj piuvel)、陳黃英連(samunanu pavaveseng)、洪春花(umi gilegil)。這些成員代表屏東豐富族群文化的生命力,讓原住民音樂在現代社會依然迴響。

民俗項目方面,「佳冬六根莊作福拜新丁新枝」及「排灣族力里系maljeveq(五年祭)」獲得正式登錄。「佳冬六根莊作福拜新丁新枝」自清代延續至今,超過150年歷史,今年也認定千山公侯宮為保存團體,強化歷史傳續脈絡。「排灣族力里系maljeveq」則為排灣族的重要祭典,儘管曾受日治時期嚴格限制,依然在社群堅持下持續舉辦,這回由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族群文化協會獲認定為保存團體,延續部落集體記憶。

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方面,「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實木王船建造技術」正式被列為保存技術,匠師潘鳳得、陳明益、謝春長獲認定保存者資格。同時,「排灣族傳統石板屋建造技術」也獲認可,匠師張正勝(Kuljelje•V•Taududu)、金天光(Paqeriras•Taududu)肩負傳承使命。

古物項目則有1826年萬丹國小「公定斗量碑記」、「屏東江昶榮進士傳世冬夏冠組」及「屏東江上蓉(江昶榮)硃卷印版」三項入選。這些珍貴遺物不僅呈現科舉時代進士的歷史足跡,也維繫著在地的文化記憶。

這波認定不僅涵蓋閩南、客家、排灣等不同族群文化瑰寶,更象徵著屏東縣對多元文化資產保存的決心。透過持續審議與獎勵傳承者,屏東以實際行動守護歷史,也積極為下一代接軌更深厚的在地文化根基。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